再小的话,笔锋用的再少一点,提起来些。
不要太光滑。能感受到这种力量。
两个长撇,明显第二个比第一个有力度;要是。都能写成第二种,那么连在一起,就会是一个作品,都不需要其他的技巧。
两个一样的笔画,一个从粗到细,另一个从细到粗。一个弯曲一个直。写字时,不停地想一大一小,一高一矮,一正一斜,到处都是阴阳关系。
就比如儒字,字帖上是连的,可以变成虚连和实连,雨字头和而字底也一样,所以说写的像的都不是高手。
一个笔画,都有阴阳,何况是一行字,一片字。横,写成粗到细,粗是阳,细是阴。横从左往右写是横,从右往左写也是横,不要执着于外形的像。
会分析,你就会写字了,好多人都是抄字帖。
写的时候,要始终想着中锋用笔,想阴阳,但写着写着就按自己的想法开始了,这是不对的。
能记住字最好,写的时候时刻提醒上大下小,左低右高……写出来的关系越多,矛盾关系越多,作品就越出彩。
粗笔画近,细笔画远。搭接的时候,毛笔提起来,完成搭接部分再压下去立体感就出来了。
就看左右结构的,哪边高哪边低,哪边正哪边斜,哪边弯曲哪边直。我们感觉好的笔画是偶尔出来的,怎么出来的自己都不知道,但写会了以后,想要哪种,都能写出来,即从理论到实践。
这个粗和细都是慢慢过渡来的,不要突然一下孑变得很夸张。
字帖是个范本,最终要写出自己的理解。类似于同的上部,宝盖头这种,大量的规律表现的是封住的,断的很少。如小娃娃学习父母的一举一动,成年后是独立的自己,肯定不是父母的克隆版。开口也不错,但感觉字形散。如下“周”字
两个放一起对比,封住气息就聚,打开气息就散。这些等独立创作查字法的时候再说,就先按原贴写。
横可以是平的,也可以是下俯的,可以是上仰望的,不要一个姿态。
打个比方吧,五个180斤的人站在一起,谁也不胖不瘦,感觉很拥堵,不透气,但其中夹了2个130斤的人之后,就有了对比,就有了美感。
曹全碑前四五页你试着分析一下,就面,画都行呢,一百多个字分析完也就会了关系。用线画出来,把分析和总结写在旁边的空白位置,用心的话,可以用彩色笔,外轮廓用一种颜色,底线用一种颜色,关系用一种颜色。
张迁碑和鲜于璜适合10到15厘米左右,石门颂和西狭颂适合15到20。而曹全一类属于庙堂隶书,适合写小。石门一类算摩崖隶书。
折纸时竖七个字,横八个字,56个字。七言八句那种诗随便挑一个写,字太大了,两遍可以尽量撑满,形尽量不要变的太离谱。
我:落款那几个字是不是要写的更小一些?
师:不是,如果也是隶书,要一样大。
我:为什么炸毛?
师:运笔和纸的原因,笔峰送不到位就会出现毛岔,纸太生不好,水和墨的比例把控不好,也会出现毛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