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土地“黏”在一起的乡下人——《青山不老》
在《青山不老》里,一位瘦弱的老汉用15年的宝贵光阴把干旱、霜冻、沙尘暴等自然灾害肆虐的一条晋西北山沟变为生命绿洲。晋西北就位于黄土高原地带,课文中写道:“保住了这些黄土,我们才有这绿树。有了这绿树,我们才守住了这片土。”为什么种树才能守住土呢?
一、为什么种树才能守住土?
黄土高原是中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每年,黄土高原会给黄河下游输入十几亿乃至几十亿吨的泥沙,而淤积在黄河下游河道的大部分泥沙会造成河床升高,最高达到15米,远远高出两岸地面,形成奇妙的“地上悬河”景观。这种现象使两岸的百姓时刻面临洪水暴发的威胁。
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为什么这么严重呢?这和黄河流域的人口增长有密切关系。战国时期,黄河流域仅有2000万人,但是到清朝末年,黄河流域的人口增长至将近2亿人。那这么多的人要生存,怎么办呢?只能开采土地进行耕种。于是人们砍伐森林,在陡峭的坡地上种植农作物,植被遭到大量破坏就会引起水土流失,而水土流失造成河流中的泥土淤积,泥土淤积可能导致气候变坏。气候变坏可能引起的干旱洪灾让农民十分害怕,为了生存,他们加大了对土地的开垦力度,形成恶性循环。
国家发现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后,提出要退耕还林,减少耕地面积,把土地用来种树种草,努力加大林草的覆盖率,使水土不再成为“无家可归”的流浪汉。但是,退耕还林后的农民失去赖以生存的耕地,他们吃什么呢?
首先,国家会对退耕还林的农民给予经济补贴。其次,失去耕地的农民外出打工,而在外务工的收入可能比种地的收入还要高。而且,退耕还林的林地在未来还可以为农民提供经济收入。比如,农民们可以种植板栗树、苹果树等果树,等到果子成熟,农民卖掉水果就会增加收入;如果农民种植松树、杉木等树木,还可以提取松脂、砍伐部分杉木向市场销售,增加收入。
看来,种粮食已经不是农民获得收入的唯一办法,只要找到办法,保护环境与经济发展并不矛盾。
二、“土里土气”的乡下人
有的乡下人漂洋过海、闯荡江湖时,会揣一把家乡的泥土装进口袋,仿佛这泥土是他的财富,走到哪里也割舍不下;有的乡下人迁移到寒冷的地区时,会试着撒下种子,习惯性地盼望收获;有的乡下人外出工作时,他的家人会用红纸包裹灶上的土,让他在水土不服或者思念家乡时煮一点喝,仿佛泥土可以包治百病;甚至一些自我感觉良好的城市人在藐视乡下人时,也会形容他们“土里土气”的。为什么乡下人和泥土总有千丝万缕的关系?让我们来听一听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是怎么分析的吧。
20世纪40年代后期,费孝通根据自己在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讲授“乡村社会学”这门课的内容,应杂志《世纪评论》的邀请,写出了14篇分析中国乡村社会的文章。1947年,他把这14篇文章合成《乡土中国》一书,在三联书店出版。这本书用平实的语言剖析了中国农村“乡”的社会架构,“土”的难解情结。
在这本书的第一篇文章《乡土本色》中,费孝通就解释了乡下人为什么热爱泥土:
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
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城里人可以用土气来藐视乡下人,但是乡下,“土”是他们的命根。在数量上占着最高地位的神,无疑是“土地”。
在上千年历史的长河中,土地一直是农民栖身立命的家园,农民对土地的感情是真挚的。那么,古代也有以放牧为生的游牧民族,他们需要生长在肥沃土地上的牧草,他们也离不开土地,但是这些牧民和农民有没有不同呢?费孝通比较说:
农民和游牧或工业不同,它是直接取资于土地的。游牧的人可以逐水草而居,飘忽无定;……而种地的人却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也行动不得,侍候庄稼的老农也因之像是半身插入了土地,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
游牧是另一种生活,是迁移的、时刻发生变化的生活,与牧民不一样,农民仿佛也把自己变成一株植物,半截埋到泥土里不再动弹,因此农民身上的“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
不流动是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说的,从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说就是孤立和隔膜。
同是农民,中国和美国的农民的生活方式又有不同。费孝通说:
美国的乡下大多是一户人家自成一个单位,很少有沿屋相接的邻舍。这是他们早年拓殖时代,人少地多的结果,同时也保持了他们个别负责、独来独往的精神。
美国的农民以个人为单位生活,但是中国的农民往往聚居生活,形成“聚村而居”的“村落”:
中国农民聚村而居的原因大致说来有下列几点:一、每家所耕的面积小,所谓小农经营,所以聚在一起住,住宅和农场不会距离得过分远。二、需要水利的地方,他们有合作的需要,在一起住,合作起来比较方便。三、为了安全,人多了容易保卫。四、土地平等继承的原则下,兄弟分别继承祖上的遗业,使人口在一个地方一代一代地积起来,成为相当大的村落。
费孝通从土地写到乡下人,再写到农村自然村落的形成,对于自然村落的封闭、孤立、僵化持批评态度,指出:
在我们社会的激速变迁中,从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在乡土社会中所养成的生活方式处处产生了流弊。陌生人所组成的现代社会是无法用乡土社会的习俗来应付的。于是,土气成了骂人的词汇,“乡”也不再是衣锦荣归的去处了。
在由陌生人组成的大城市面前,乡土社会的生活方式是不能适应的。费孝通希望人们能建立起新的生活方式,以适应现代社会。
三、黄土做的房屋——窑洞
窑洞是黄土高原独特的风景,当冬季寒流袭来的时候,依山坡而建、面向太阳的窑洞无疑是躲避寒冷的地方;当夏季强烈的阳光照射下来的时候,在缺乏树荫遮蔽的黄土坡上,窑洞无疑是躲避酷暑的好地方。
陕西窑洞的产生,可追溯到久远的新石器时代。黄河中游的氏族部落在黄土中挖土穴,用木架和草泥简单地加固改造,用来居住。窑洞具有良好的整体性,不容易坍塌,并且用简单工具就能挖掘,所以特别适合当作居住的地方。
有很多陕西人世世代代住在窑洞里,一位农民辛勤劳作一生,最基本的愿望就是修建几孔窑洞,有了窑、娶了妻,才算成家立业。
窑洞的窗户是特别讲究的。拱形的洞口由木格拼成各种美丽的图案。窗户分天窗、斜窗、炕窗、门窗四大部分。黄土高原色彩单调,满目黄色,为了美化生活,住在窑洞里的人们会用红色的剪纸装饰窑洞。人们根据窗户的格局,贴上各种窗花,把窗户收拾得漂亮又大方。
窑洞一般高3米多,宽3米左右,最深的可达20米。洞口朝阳,这样便于阳光照射。最简便的窑洞就是直接挖土形成的土窑洞,将土窑洞用石头加固,就成了石窑洞,如果用砖加固就是砖窑洞了,砖窑洞外表要更美观一些。
从建筑的布局结构形式上划分,窑洞可归纳为靠崖式、下沉式和独立式3种形式。
人们在天然黄土崖壁上向内开掘,挖出横洞,每排由若干窑洞一字排列,可以上、下几排窑洞排列,成为台阶式的窑洞组群,这就做成了“靠崖窑洞”。人们一般将洞前的场地平整成坝,用砖石砌成挡土墙,作为室外活动空间。这样的设计,可以节约耕地,保持水土,有利于环境保护。
还有一种常见的窑洞形式为“下沉式窑洞”。在无崖地区,人们就向地下开挖窑洞院落,通过斜坡道与地面联系。一般会在正崖上横向挖出并列的三眼窑洞,两侧为耳房。下沉式窑院就像是把四合院下沉,让屋顶与地面持平,窑院所有房间都围绕一个内院,门窗都朝向内院,人们可在庭院里活动、休息,与地上的庭院并无多大差别。
如今黄土高原的人们居住条件越来越好,传统窑洞已经越来越少,但对于窑洞,当地人依然怀有深深的故乡情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