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我拜读了《我们的信条》之后,让我感触最深的是:我们深信教师必须学而不厌,才能毁人不倦。我对这句话的理解是:做人要不断的学习,不感到腻烦。那么,在教育学生的时候才能游刃有余,不感到疲倦。
教师是学生的楷模,我们希望学生“学而不厌,首先教师要“学而不厌”。学生学好知识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那样的话,教师所讲授的知识将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所以教师的知识以及人格是极为重要的,但是知识是无止境的,所以,要成为一个能教好学生的好老师,就必须有终生学习和学无止境的思想准备,只有对知识对教育充满热情,这样才能教好学生。正所谓要求学生做到时,教师必须先做到。
我认为,做好老师,要有扎实的学识。扎实的知识功底、过硬的教学能力、勤勉的教学态度、科学的教学方法是老师的基本素质,其中知识是根本基础,资之深,则取之左右如逢源。“学生往往可以原谅老师的严厉刻板,但不能原谅老师的学识浅薄”。习总书记还引用陶行知先生的名言“出世遍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鼓励教师始终处于学习状态,站在知识发展前沿,刻苦钻研,严谨笃学,不断充实,拓展,提高自己。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学生钦佩教师渊博的学识。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更应该不断的学习,多方面充实自己。当学生被老师睿智、稳健的人格魅力所倾倒,油然而生敬佩之情,我们有理由相信: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所以教师要“学而不厌”,只有“学而不厌”的教师,才能做到“诲人不倦”;只有在“学而不厌”的基础上,教师才能“诲人不倦”。没有前面“学”的基础,就不可能有不倦的“诲”;没有一定的知识积累,没有一定的文化底蕴,是不可能做到“诲人不倦”的。否则的话,“诲”也将是照本宣科,生搬硬套,没有趣味,没有创新了。这样的“诲”自然也不会去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而是只把学生当作贮存知识的容器,更不会关注学生的心灵、人格、安康了。这样的“悔”,甚至可能会误人子弟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