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凤池(1824-1898年)是晚清浅绛彩瓷画重要的开创者之一。他因宦游景德镇而与瓷结缘,以超凡脱俗的文化品格,抱“寄志于物”的人文情怀,亲自组织制瓷画瓷,携手程门、王少维、金品卿共同开创了浅绛瓷画的鼎盛时代。(图1)
一、 宦游瓷都迷画瓷
光绪元年(1875年),51岁的王凤池告别了供职十载的翰林院,赴离湖北老家不远的江西饶州任候补知府,次年“权榷务”。咸丰年间,景德镇御窑厂于遭到太平军破坏。同治五年(1866年),李鸿章筹银十三万两,派九江关署监督蔡锦青重建御窑厂。再经烧制同治皇帝婚礼用瓷、慈禧储秀宫用瓷的历练,到了光绪元年已恢复到相当水平。稳定的社会环境、和谐的政治生态、优良的御窑厂舍、高超的人才队伍,王凤池就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来到景德镇并掌管税务大权。制瓷业历来就是景德镇最重要的财政来源和最著名的文化产业,王凤池参与其中是顺理成章之事。①②
从今天的存世瓷器看,自光绪元年至三年王凤池参与创作了数量可观的浅绛彩瓷器,足见其制瓷热情。这些瓷器包括他人绘画王凤池应嘱题字、王凤池定制馈赠和其自制用瓷。 可以想见,王凤池刚到景德镇,人际关系圈尚未完全建立,且对瓷画尚不很了解。同僚友人定制瓷器,因他的地位和书法,请他题字,他只是附后题跋。如光绪元年九月黄定占定制王少维画赠海帆司马人物瓷板,是目前已发现最早的王凤池参与创作的浅绛作品。③(见徐锦范、陈兵《中国晚清浅绛彩瓷器》)画中松下一高士,俯视一鹤,旁有童子抱琴而立,颇有古隐者之意境。这件瓷板也见证了王凤池与景德镇地方官员之间的交往。第一段题识作者“定占”为景德镇掌管陶务的黄定占④;根据黄定占跋诗中“虞官纳言”语出《尚书》的典故,可知“海帆”姓龙。经查《湖南会馆总录续刊》有江西湖南会馆光绪元年收支表,载有“住岐卡龙海帆(照麟)同治十三年岁捐银六两”,因此确定龙海帆名照麟,字海帆,湖南人,同治十三年在江西吉安住岐卡为官。(图3)
王凤池与程门的历史性合作发生在光绪二年秋天。程门虽早在同治4年便已画瓷,但显然不甘心画瓷为生。光绪2年夏,程门应邀再临景德镇,并于秋天为时任饶州知府薛云阶创作了山水瓷板⑤(马景政先生收藏)。此件瓷板画山水间一高士燕坐草庐,一派升平气象。程门款识前一段题书颇为引人注意,我认为应是王凤池所书。我们将这块赠云阶瓷板题首“富贵寿大吉祥”与金王合作瓷板的王凤池题字进行对比,无论是隶书还是楷书都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另外,结合王凤池翰林身份并精通书法,此时又任景德镇权榷务,那这件代表景德镇赞颂云阶知府的瓷器由他书写赞文堪称最佳人选。(图4-1、图4-2)
王凤池对瓷画品味极高,仅与王少维、金品卿及程门合作。通过日夕观摩御窑王少维、金品卿画瓷,王凤池对画瓷日渐谙熟,而金王二人对他的学识文采也愈加钦佩。 今天,一件王凤池书法金品卿王少维绘画的四方帽筒见证了三人的瓷画之缘。这件帽筒一面由金品卿绘凤鸟栖梧,一面由王少维绘寒猿撼藤,王凤池在一面写道:“品洁如玉方如圭,有时做帽架,亦有时做花插,有时做诗筒。吴山王氏少维、黟山金氏品卿,抽半日闲,绘其所擅,亦极足供大雅之观。丹臣凤池评选。”(图5)于是,由王凤池构思命题,金王绘画,然后再由王凤池题书品评,浅绛彩瓷画史上最强三人组合就此形成。
王凤池相关瓷器多为金王二人绘制。按常理推断,王凤池本来便精通书法,再加上与程金王等画家日夕交流中,动手画瓷应不是难事。从相关瓷器款识中,我们认为如“作”、“寄意”、“寄事”、“学画”、“又临”款识有可能为其自画。
2020年元月,蚌埠市博物馆“徽风瓷韵—安徽古陶瓷藏品展”展出黟县王克坚先生收藏的一对王凤池题赠吉堂山水帽筒。(图6-1)这对帽筒画法与金、王画风有别,与王凤池“坡桥夜月富川八景之一”的瓷板非常接近。(图6-2)此两件作品可能为其自画。另外,我们见到三件名为“涵春”的琮瓶,包括早年网上所见一件、(图7)河北藏友松林阁收藏一件(图8)以及本次中贸圣佳拍卖的一件。这些琮瓶用笔率意,构图简远,寥寥数笔而意境不凡。(图9)还有一件名叫“含春”的喜鹊登梅大瓶,与上述梅瓶统一笔意,明显区别于金王风格,亦宜归于凤池自画。(图10) 光绪四年后,王凤池离开景德镇赴南康任知府,但是其制瓷的传说仍在坊间流传,有红店伪托其名以牟利者。至于偶见“丹臣”款之浅绛,则多为闵丹臣所作了。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