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以为自己的生物钟是这样:白天效率低,晚上效率高,每次都是晚上学习,白天的时间很懒散。
今天反思觉得应该是“拖延”这个心理问题捣的鬼。因为晚上来到图书馆,我拖延着听书,摘抄,就是不想开始初级考试复习。
“拖延既非恶习,也非品行问题,而是由恐惧引起的一种心里综合征”
我得抛开拖延的表象,去探究它背后的心理原因。也就是,我到底在恐惧些什么?
1.我把“考证”看成我“能力”的体现,如果我考证失败,证明我本人能力不足,而我害怕面对这样一个自己。
当我不想复习走神时,经常想象自己已经变得很厉害了,我已经顺利通过考试,回到现实还是得一个一个题目研究掌握,其中的落差让我感到沮丧与焦虑,而拖延可以缓解我当时不良的情绪,但是也会带来不安的情绪,恐惧→拖延→痛苦减轻→拖延,于是陷入恶性循环的怪圈。
“能力是可以发展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经验的积累,我们会越来越优秀。对于大学生来说,一次考证的成绩,并不能代表他的能力。而且,工作能力和一个人的价值之间也没有绝对联系,即使是工作能力不强的人,也同样有自己的价值。”
2.如果失败,我会很沮丧,因为这意味着我得再考一次,不仅丢人,还对不起家人。
为什么要和别人比较,考证不是为了自己吗?
知道要和自己比,潜意识却总是和一次通过考试的人作比较,和那些学习时间比自己长的人作比较。如果和自己比的话,我现在拖延恐惧的心理比以前好太多~
考证是自己的事,担心父母是因为怕自己以后工作时工资低无法回报他们的付出。但是,父母的恩情你是永远也还不清的,而且回报的方式有很多,物质仅仅是其中一种方式。
怎么打破拖延的怪圈呢?
“人类的大脑具有可塑性,是一个处于不断变化中的动力系统。也就是说,既然我们可以强化旧的“恐惧—拖延” 行为模式,那自然也可以建立新的行为模式。”
当难事再次来临时,我们要分析拖延背后的根源,如我这次考证,我先按照自己的节奏复习,如果拖延情况严重我可以先降低今日目标,只学20分钟,目标容易达成,恐惧的心理自然也会少很多。
希望自己可以学会与自己对话,弄清行为背后的心理状态~
晚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