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普通人的观念中,冥想、打坐、禅修等似乎都是那些与世无争的修行人做的事。
但《认知觉醒》作者在书中建议读者认真对待一下这件事,因为它会扎扎实实地影响每个实践者的生存质量与竞争力。
不可不知的“七个小球”
普通人和聪明人最大的能力差异是什么?是长时间保持极度专注的能力。能够迅速进入专注状态,以及能够长期保持专注状态,是高效学习的两个最重要的习惯。
我们同为人类,基本配置都差不多,没有谁的大脑更加特殊,但是人们在大脑的使用上确实有差异,这个差异就是使用“工作记忆”的能力。人类的大脑看起来很厉害,但意识所能处理的信息数量并不多、平均为7±2个,有的人多些,有的人少些,但都在7个左右浮动。
为了方便表述,我就以7为基准,就像一周有7天一样,我们可以想象自己的脑子里有7个小球,它们代表我们的脑力资源。
成绩好的人的真正优势在于,他们能够长时间让“7个小球”同时关注一件事情,以保证高质高效的学习。而在成绩不好的人脑中,很可能一个球在播放背景音乐,一个球在想晚上吃什么,一个球在担心即将到来的考试……真正用于学习的小球或许只有三四个。
而且,不学习的小球还可能干扰或压制正在学习的小球,这就可能造成7-3<4的效果,而成绩好的人的小球在集中配合的情况下,可能产生4+3>7的效果。日积月累,这种脑力差异会使人产生什么样的差距。
所以,人和人之间的能力竞争,说到底就是脑力资源利用率的竞争,你能多开发一个小球的脑力,就多一点竞争力。好在这种差异并非不可逾越,大脑的7个小球是可以被训练的,借助恰当的方式可以让它们目标一致,共同协作。这种理想的训练方式就是冥想。
在冥想过程中,我们仅需把注意力全部集中到呼吸上,也就是说,让7个小球同时做一件事,如果其中某个小球“走神”了,把它柔和地拉回来即可。
坚持这种练习,你就能养成专注的习惯,将专注变成无意识的行为,在不冥想时也能自动抑制思维离散,控制涣散的精神。换句话说,“7个小球”都能在需要的时候为你所用。
科学研究表明,通过这种集中注意力的冥想练习,人大脑皮层表面积增大,大脑灰质变厚,这意味着这种练习可以从物理上让我们变得更加聪明,因为一个人大脑皮层表面积和大脑灰质厚度是影响人聪明程度的因素。
我们平时学习各种技能,比如钢琴、游泳、体操等,都会提高相关脑区的神经元密度,促进脑细胞之间的信号沟通,但是这些练习一旦停止,神经元就会开始减少,而冥想带来的改变是持久的。
闭眼静坐,专注于自己的呼吸,每天持续15分钟以上……你会感受到它的效果。当然,把它看成一种健脑操(事实上它就是),就像我们通过举哑铃锻炼自己的手臂肌肉一样,你就能更好地理解了。
保持情绪平和,不过如此
这“7个小球”大部分都非常“轻”。一个不切实际的幻想、一个电视剧中的场景、一件要做的事情,都可能让人的思绪瞬间脱离现实,毕竟,想要改变现实世界很难,但在脑中幻想改变,成本约等于零。所以人们一旦在现实世界中受困受阻,就会不自觉地去虚拟世界体验舒适与自由,人类避难趋易的天性也正好有了出口。
《心流》一书的序言中有这样一个比方:一个人从外表看是在静坐,但内心却如同瀑布一般,无数念头蜂拥而来……脑中就像热锅里的气体一样,各个念头之间没有什么束缚和联系,各自撒开脚丫欢快地狂奔,内心一片混乱,熵值非常高。
这正是人们分心走神、幻想丛生时的真实写照。我甚至能想象这些小球在大脑这个小“房间”里像乒乓球一样反弹跳动的场景。这种混乱让人心浮气躁、缺乏耐心,对眼前的事物无法保持专注,只想做更轻松、更有趣的事。
还有些人会因这种习惯,每天睡觉前不自觉地开启“胡思乱想”模式,杂念丛生,无法安然入睡。他们虽躺在床上,脑子里却像一壶刚烧开的沸水,思绪难以平静,彻夜不眠。
当然,有些小球很“重”,犹如铁球一样沉在“房间”的某个角落。这些重量来自巨大的压力,比如经济压力、职业困境、情感危机、社交恐惧等,沉重的情绪如同磐石一般压在大脑中,挥之不去。
人们既无法赶走它,又不愿去碰它,于是不得不让它长期占据着自己的心智带宽,让人无心做事、郁郁寡欢。
一轻一重,很多人无法摆脱这两种情绪,为此苦恼不堪。开始冥想,时常练习,你就能渐渐走出情绪困境,成为一个凡事心气平和、稳若泰山的人。
对于那些过轻的小球,保持专注就能给它们加码,让它们稳定下来;对于那些过重的小球,你冥想时必须正视它们、接纳它们,否则你无法做到专注。
一旦正视、接纳之后,那些隐性的压力也就不那么让你伤神了,这也是我一直倡导大家把心中的困惑写出来的原因,因为只要写出来,那些紧张、担忧、畏惧、害怕等情绪就会在清晰的观察下无处适形,小球的重量自然会减轻。
只要持续练习,脑中的小球就能保持最佳质量,既稳定,又可控,人们就能把注意力和情绪锁定在一个相对理想的状态下。
可见,冥想并不只是我们想象的那种心灵修炼活动。当我们用知识去观察它的时候,就会发现原来这个看似虚无的技能正是我们的制胜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