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得的假期本想出游一番,顺便用刚买不久的相机拍些照片记录一下,没想到到了广州之后天气意外得坏。第一天下午就看到厚厚的云层,空气闷热而滞重,让我想起以前在广州度过的夏天;第二天下午天便完全阴沉了,在外面还没转多久,就下起了雨。原本计划日落时分去拍照的我自然关注起雨什么时候停,然而手机里的天气预报雨停的时刻却一小时一小时的往后延,一延就又到了新的一天。
三天的假期,刨去第一天有半天在大巴、地铁、单车上,有半天和同门、朋友吃饭;刨去第二天有半天在猫咖里吸猫;刨去第三天的下午之后已经在回来的路上,在户外游玩的时间恐怕只有数个小时。在这数个小时之外,我倒是做了一些别的事情,比如日常学习德语,或者是看看买的书。
在地铁站里等车时、在麦当劳里等人时以及在酒店里等雨停的时候,我看完了前几天买的《小径分叉的花园》。这是博尔赫斯的一本短篇集子,里面是一些奇幻的短篇,或者说是像《百年孤独》那样的魔幻现实主义。不过,如果说魔幻到现实是一道连续变化的光谱,那么博尔赫斯的文字要更加接近魔幻的那一端。
我以前也曾经幻想过一个与我们世界平行的世界,哪怕它看起来很接近一些流行小说里面的世界,也有着邪恶的反派与正义的远征队,也有着充满象征意味的道具。那时候我才刚到广州,当时的我还处于懵懂的阶段(尽管现在的我依然属于人们所说的“不清不楚”的类型),我并不知道有什么有意义的事情值得去做以及做这样的事需要花费多少的时间。现在我知道了如果想要写一个故事的难度是很大的,而如果要写一个世界那么就需要很多个交错纵横的故事交织成一个网状的结构。这是需要花费很多时间和功夫的。我认为我失败了,或者说到现在还没有成功,因为我没有花费足够多的精力把我所看到的那个世界用我们世界的语言记录下来。欣赏是有趣的,但用文字记录却是艰辛的。
我认为博尔赫斯耍了个小聪明。他其实没有真正创造一个世界,而是向我们介绍一本潜在的书籍,描绘了那个平行世界的世界观和规律,甚至是其中部分个体的主张。但他并没有真正地告诉我们那个世界,而是告诉了我们那个世界的一种抽象象征。尽管如此,我认为他所暗示的这个世界比我所看到的那个要有趣的多,因为他的世界里还能有哲学与逻辑学容纳的空间,而我的世界里一切都只是我们现实里的物理学的模拟。我猜测这与我学习物理的背景有关,这类实用的知识在应付工程问题的时候是绝佳的帮手,但是在需要没有边界的想象力时则会成为一种束缚或诅咒。
博尔赫斯还描绘了一座图书馆。我曾经也读过介绍这座巴别塔图书馆的文字,但我现在无法确定那是博尔赫斯所写的这篇文章。
我在很久以前便读过那些文字,进而得到了这座接近无穷的图书馆的意象。在我的脑海中,我一直把S大的图书馆视作巴别塔图书馆的一种具象化。S大的图书馆的奇妙之处在于它由两栋楼组成,而两栋楼的楼层却又不是完全对齐的。你可以从主楼的三楼走上一小段楼梯到达副楼的三楼,而后再走上一小段楼梯回到主楼的四楼,而后又有一段楼梯让你能够到达副楼的四楼,这是竖直方向一种循环;夹层楼的书架很密集,一排排的书架过去仿佛没有尽头,这是水平方向上的循环。S大的图书馆对我而言是巴别塔图书馆的一种切片,如果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就能够在广州这潮湿的土地上建筑起新的通天塔。
但这是不可能的。
以前我和澪试图构筑过一个虚化的世界,在那个世界里面图书馆的象征意义远超过它的实际意义,它成为了知识和思考的具象化。作为潜在的解决,故事里的那座耗资巨大的图书馆最后被一个无所事事的人付之一炬,能够完全透过阳光的玻璃幕墙在热的作用下爆裂并如雨水一般向地面倾斜。至少在我的想象中,这种对理性的追求是迟早都会落空的,知识也处于越来越不重要的地位。这就是那本未完成的小说叫做《黄昏》,只有即将走到尽头的事物才能配得上黄昏这一意象。
在博尔赫斯的图书馆里,字母的组合是有限的,这意味着书籍的数量是有限的,但是图书馆本身应该是无限的。为了用有限的书籍装满无限的图书馆,博尔赫斯巧妙地设计了一种结构,即无限的图书馆本身是循环的,这应该就是他认为图书馆的空间单位是六边形的一样,因为六边形的结构才能够在空间中无限循环。
大部分人对于虚构的世界都是不以为然的,因为他们甚至可以对现实的世界都不以为然。我可以理解这种观点,但我(单纯地)不希望这成为一种主流,也不希望人们污名化那些脑子里还存在着其他世界的人。能够超越客观而在主观世界里自由徜徉大概是人类的天性,因为更不容易相信的是羊羔在睡觉的时候会梦见奔跑的青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