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上原文: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鉴,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为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
这里去掉了的“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虽然这段话放在这里也合适,但是放在第五十一章更搭。
这一章,是前九章的总结,总结“道”教导我们的事:人生的修与行。
“道”的甲骨文示意,就是一个人站在十字路口,观望、察看应该走向何方。所以,我们要知道,道是要行的,达摩来到中国的时候,发出感慨:“你们这些人啊,只修,不行,经典研究的很透彻,但是就是不去践行”。人生,是需要践行的,纸上读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所以标题中把“修行”写成了“修与行”,只为强调“行道”的重要性。
这一章用了七个反问句,既发人深思,又肯定的指出了人生修行的七种次第,由小及大,由身及心,由心及行,由身心的“抱一”,到天人的合一。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这是我们人生修行的第一步。
这里用了一个组合“营魄”,不同于“魂魄”和“营卫”的组合,但是其意相差不大。
《内经》讲,“清者为营,浊者为卫”,就是中医里的营卫。清者上扬,为营,在身体上主要停留在我们的“上丹田”(头部),代表我们的意识。
“营”,经营之意。上面草字头,下面一个“宫”。宫,发号施令的地方,就如意识控制言行一样。同时,“宫”墙是高筑的,是为了护卫“宫”内中枢的。所以,“宫”还要求我们关照好我们的意识。
我们的意识,最为轻盈、发散,就像春天的柳絮,用力一抓,跑了,微风一拂,飞了。所以我们常说“心猿意马”、“天马行空”,比如,刚刚还想着去烧水,接个电话的功夫,就忘了要做什么了。释家有个比喻非常贴切,把“照看好自己意识”的过程叫“降龙”,龙是什么?神龙见首不见尾,就跟我们的意识一样,一会儿想着,嗖的一下,想别的去了。
那怎么关照我们的意识呢?静下来,柳絮虽清,但是静下来自然就落地了,就稳当了。所以,当你心烦意乱的时候、当你浮想联翩的时候、当你心事上头的时候,本来清明的意识,变得浑浊的时候,不妨静静!就像搅浑的水,静下来,什么都看清了。
在《参同契》里,把我们的意识喻为“离”卦,中间阴爻(八卦符号中,断开的两个横线),上下阳爻(连贯的一横)。指出,虽然心属火,外阳发散上扬,内阴收敛下沉,但是当心静下来,意识得到很好的关照的时候,中间的阴爻,就会沉下来,形成“真水”。这看似玄乎,但是我们的意识,我们的情绪,还真的以各种液态“水”的形式表现出来,比如胰岛素影响着饥饿感,催产素抵抗焦虑,多巴胺会让我们愉悦,血清素让我们放松……我们常说情绪不稳而导致内分泌系统失调,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意识沉静生“真水”,这是“载营魄抱一”的第一步。
第二步,就是身体沉静生“真火”,讲的就是我们的“魄”,我们说体魄、气魄、魄力,指的就是我们这个肉体凡胎、我们的身体。
人的的先天根本在肾,肾属水,就像我们的身体,70%都是由水组成的,所以《参同契》指出,我们的身体就像“坎”卦,中间阳爻,上下阴爻,如营卫中的“卫”,本来是浊的,唾涕脓血、津液涎沫、痰泪精气、大小便利种种,但是当我们静下来的时候,中间的阳爻就会慢慢升起,生出“真火”。
所以我们有句话叫,静生动。诸葛亮说的好“静以修身”,我们的身体,少了妄动,就会按照本自该有的规律运作起来,自行关照我们的身体,就像大自然一样,依照自有的规律运转不息。所以,我们经常听见医生的叮嘱“吃的清淡点,好好休息休息”,所以我们看年轻人,白天再累,睡一觉就精力满满了。所以,我们得睡觉,让身体有个恢复休息的时间。
有了“真水”、“真火”,便进入了“载营魄抱一”的第三步,“真水”重,从上流下来,“真火”轻盈,往上升,一上一下,两者交融,形成“真意”,这是身与心和合的状态,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坎离既济、水火既济。在易经中,坎离既济是唯一一个各爻都正位的卦,可以说,这是人最为本分的状态,最符合人当下条件的状态。
这看似玄妙,其实是我们应有的精神,什么是“真意”,行动意识符合自己的身体状况就叫“真”,想到了就马上践行的就叫“真”,二者缺一而不可,合二为一就是本分。
所以,我们不妨查摆下自己的问题:
天马行空、胡思乱想、心中多事、焦虑不安的,请关照好自己的意识,静静。
做事停不下来,人闲不住那种的,请让身体休息,然后静静。
眼高手低,高估了自己的能力的,或者是德不配位的,请摆正自己的位置,让意识和身体协调统一。
定了目标,执行不下去,有想法没干劲的,请坚定意念做下去,立刻马上去行动。
目标明确,干劲十足,但是后力不足的,请坚定信念,继续下去,在行动中提升自己的意志,磨炼自己的耐力。能力范围内的,耐力不足,只需不断磨炼就好。
至于喜欢冥想打坐的朋友,最大的问题应该在,体悟到“真意”的觉知后,稳固这种状态的问题,这个关键点在“气息”,其实就是第二部分说的“专气致柔”,要让“真意”稳固,就要让“气息”绵延不绝、生生不息。这就需要我们的呼吸从当下的一呼一吸,变为自然之“息”。让口鼻、膈肌、胸腔放松,让气息自然流动,自然就生生不息了,这时会有种气息进出绵延同步的感觉,维持住,一点点的增加这个状态的时间,慢慢精进。
总之,力行也好,实修也罢,都是一个不断精进的过程,都需要足够的心力耐力才行,发现问题,及时修正,贯彻践行。所以,人生修行,就是一个不断修正、不断践行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