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习录》第二十五天

先生说,所教习的致良知学问是根本的学问,愈来愈觉得精明,如果是枝枝蔓蔓的学问,学得越多则会越发缠绕在里面,无法抓住些毫。我对此有很大体会:这两年学习儒学,虽然断断续续,但心境似乎清明起来,更加容易将相关的知识联系到一起,比起过去,似有事半功倍之感。

说到学习时有心累之感,先生说,还是良知不够真切,有私欲之故。比如,读书时,有强记之心,有求速之心,有夸多斗靡之心,这些私欲会耗费能量,将良知蒙蔽,因此,会有心累之感。如果自自然然致良知,恰是调摄我心,不可能会有疲累之感。对此亦有同感,比如准备一项比赛,使我们感觉疲累的其实是求取好胜之心,或者好面子的心态,或者由此产生的不安定感。先生说应对名利之心的方法是立志,便免于被名利之心所牵引。由此想到了济南的中医名师赵永山老师,他在省中医药大学,不写论文,不评教授,只是立志治病救人、带徒弟。患者跟他交流,不急不缓,无有高低贵贱,皆一视同仁。着实令人敬佩!从这一点上说,他就是去除了名利之心的圣贤。

先生说,一起一伏,一进一退,也是正常,要接受这种状态,而不要强自装出精进的模样。用功久了,会逐渐得力起来。说到这里,於我心有戚戚焉,所以不要心怀不安了。我们在路上,都是螺旋式上升,甚至暂时会有退后的情况,心怀良知即可。

又写到,有一人常动气责人,先生说,这不好,要把它当做自己的一大私欲去除,这体现了自己的傲慢之心,只见别人的问题,看不到自己的问题。我就是如此,总觉自己做得好,想的对,以自己的标准去衡量别人。先生举例说,舜之所以感化了象,只是因为他不见象的不是。虽说如此,可是该如何操作呢?以大众普遍的标准来说,象确有不是啊!所以,要扩大心量?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社区内容提示】社区部分内容疑似由AI辅助生成,浏览时请结合常识与多方信息审慎甄别。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友情链接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