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二 你是否希望孩子画得像?(上)
绘画也会长蛀牙?
孩子刚刚开始画点什么的时候,大人就画一些人的脸呀,汽车的形象呀什么的,教孩子画。或者孩子一要求,就画出一些物体的形象来给孩子看。这样的经历大概每个妈妈都曾经有过吧,孩子一央求:“画一个吧!”就画给他看。孩子就笑容满面,非常高兴。如果是个擅长绘画的妈妈,通常还会教孩子:瞧,郁金香是这样画的,小人啦,车子啦,是这样的。孩子如果模仿着来画,对妈妈来说也是件很高兴的事。这些都是因为妈妈觉得孩子很可爱而做出的无意识的行为。
但是如果只是为孩子高兴,就无限制的给孩子糖果吃。结果会怎么样呢?不知不觉中长出了蛀牙,到时候疼的哭起来的也一定还是那个可爱的孩子吧,这种情况当妈妈的一定会提醒孩子:糖吃多了不行,会长蛀牙的。希望妈妈们在对待绘画的问题上表现出同样严格的爱心来。孩子一央求,就画些物体的形象给他们,就如同给孩子吃糖果让他们长蛀牙一样。
为什么非要教孩子画形象?
那么为什么要在绘画方面迁就孩子,早早的就非要教孩子形象呢?
原因之一,是我们前面提到的孩子的画和成人的画完全是两回事。而成人并没有以此为前提去理解孩子的画。
还有一个原因,是妈妈一直认为画画这点儿事自己还是能教的。文字如果不交教的话,孩子是记不住的。妈妈教画时,怀着教孩子写认字时与别人攀比的心理,希望自己孩子尽早多认多写一些字。但是绘画并不是像文字那样是只要教就能会的东西。比如说要记住“目”这个汉字,就首先要记住这个规定:无论是妈妈或朋友,还是狗呀猴子,甚至是蜻蜓或金鱼。只要是具体到眼睛这个东西都要写成汉字“目”。但是绘画不是要记住形象,而是把自己的想法通过形象表现出来。用来表现想法的形象不是别人教会的,而是自己创造出来的。
无论是谁,都拥有与生俱来的绘画能力,这种能力是幼儿在成长过程中非常自然的培养获得的能力。一岁的时候获得一岁的能力,两岁的时候获得两岁的能力。不同的年龄的孩子具有与年龄相应的能力时,绘画能力也会自然地表现出来。这时候对成人来说最重要的事,是欣喜地守护孩子的这种能力,为孩子创造绘画活动的环境与氛围。孩子的绘画作品不是教出来的,而是培养出来的。等孩子过了九岁,系统的教授绘画技巧才开始变得有意义。在这之前教孩子画画是拔苗助长,反而会毁掉孩子的天资。
最具有代表性的拔苗助长行为有:教孩子画形象,画形象给孩子看,指导孩子用色,让让孩子全部涂满颜色等等。
我倒是觉得成人从孩子的画中获得的启发更多。孩子在绘画时一心一意,旁若无物,下笔果断。而成人绘画时,每一根线条、每一种颜色都会犹豫,踌躇,好像是做在很了不起的一件事。每一个孩子都是天生的画家,就连毕加索都曾经深入研究孩子的绘画。但孩子天真无邪的作品,即使是毕加索这样的画家都无法模仿。在这样的孩子面前,成人竟然摆出老师的面孔去教他们画画。我觉得是不可取的,成人也应该为此感到羞愧。
是的,我为我曾经也要求过女儿把颜色涂满而感到羞愧。自己想当然的想法,其实是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了孩子。孩子可能因为爱我们,所以听话地做让我们满意或者开心的事,那么这样的话,孩子的绘画行为的意义就发生了改变,我们也不应该为了自己的感受而要求孩子怎么做,而是应该尊重孩子自己想要怎么表达的意愿。给她空间和时间,真正地尊重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