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前两天写了,不要『跳出舒适区』,而是要『扩大舒适区』,一点点来,这样稳健,心定,否则就会一下子跳到『恐慌区』,一旦搞不定,进退维谷。
很多人点赞,各大媒体竞相转载,一时洛阳纸贵(我是得有多自恋才会这么形容啊)
但是,但是有一些人在后台给我的回复是:早看到你这篇文章我就不作了,但是现而今已然跳出来了,回也回不去了,怎么破?
以下图为证:
好吧,这篇文章做一个补充,有那么一些情况,用『扩大』舒适区,一点点徐图之并没有什么卵用,对他们来说,就得用跳出的玩法。那什么情况需要用跳出的呢?
2.
先讲个三国的故事:
诸葛亮当年开始进攻魏国一出祁山时,大将魏延曾经提了个战略方案:孔明用正兵出兵斜谷,派一支偏师奇袭子午谷,一旦成功,夹击长安,可以一举而破长安,占半壁江山。但诸葛亮以太过危险,一旦不成全军覆没为由拒绝了魏延。
数百年之后到了我党解放战争,朱德看到了这一段,就说诸葛亮糊涂,应该用魏延的计谋。同时,粟裕也说:『六出祁山,当时魏强蜀弱,而他采取正面推进相持,怎么能以弱胜强呢?人说‘诸葛一生唯谨慎’,从军事上来看是不敢用奇兵,不会打仗。』
为啥当年红军的老大们这么说?因为三国时蜀国太小,人少、粮缺,要想复兴汉事,用太正常的路数几乎不行,必须得采用奇袭,才有可能成功。
讲历史故事没有现实感,再讲一个大家都熟悉的现实故事。
曾经有个在中国著名大学教英语的老师,上世纪90年代,看到大家都可以在学校外教英语赚外块,于是他也兼职在外教英语。不幸得很,这件事很快被学校知道了。于是,在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在这个老师完全不知情的情况下,学校的大喇叭广播里传送着一条动人的新闻:『对该老师处以开除公职的处罚。』晴天霹雳。
当然,最后的结局大家也都能猜到,这名老师只好自己在校外开英语培训学校,自己找教室宿舍、自己招生、自己运营。这真的是『跳出舒适区』,直接进入了『恐慌区』。之后趁着留学大潮的兴起,他活了过来,这家公司也越来越大。
你们知道他是谁吧?就是俞敏洪。
最后,再讲个我身边的故事。
我的一个来访者,2012年找我做咨询,那时他是一个做汽车租赁公司的小助理,人坐在我面前时就像个没毕业的学生。他讲了他自己的求职经历,学校不是好学校,所以毕业就只能做助理啊,销售助理这类的,生活也比较底层。我那次咨询只是给定了个位,就是跟他聊了一些时间发现他挺有营销头脑的,人很活络。然后我说你要转可以转做营销这类工作,不过,可能你得豁一把。
之后这个案例结束,我就没再跟踪。
但是,到了2014年中,他突然在微信上,跟我说约聊聊。我很好奇这两年他发展的怎么样,就马上约了个时间喝茶。再次见面的时候,他有点踌躇满志的样子。然后给我讲了他这两年的经历:咨询没过几个月,他马上转去做了淘宝营销,期间学了一些淘宝营销的技术和方法,没想到竟然把一个淘宝店三个月从零做到了几十万月营业额,然后他就专注电商营销,两年过去,不但电商营销说起来一套一套的,被各种中小企业邀请去做培训,还打算自己创业,专门做电商营销?
为啥我讲这三个故事呢?其实还是在讲人在什么情况下需要来个猛的,一下子『跳出』、『奇袭』。一种就是你再怎么『扩大』,都有一道鸿沟在面前,你不跳是等死,你跳,也许是找死,但也许就活了,此时就得用奇袭,当年孔明的思路就是一再的想『扩大舒适区』,结果丧失了时机;还一种就是,你想的好好的『扩大』,但是环境逼你不得不跳,你是跳还是死,俞敏洪就是被逼『跳出舒适区』。
事实上在中国,不少青年都会面临这样的窘境。从一个三本、或者大专毕业,回到自己的家乡,四五线小镇,在一个工厂里谋一份简单工作,或者是被家人安排在小镇的某个事业单位过朝九晚五的生活。生活看上去惬意,人生的突破从此卡住。即便有些人有『扩大舒适区』的想法,但是多数人受周围环境的影响颇大,在那样的一个社会环境、工作环境下,行动力会迅速减弱。你会发现,在这样的环境下,上升通道极为狭窄。眼前一道鸿沟,永远无法到达彼岸。
既然怎么也是死,与其等死,不如找死。豁出去赌一把,没准柳暗花明。
3.
但是为何有的人找死,跳出舒适区就真的成了,把『恐慌区』开拓成『舒适区』的飞地,越玩越High,而有的人也去赌一把,『跳出舒适区』就死了。你跟你小伙伴俩人各带5000块,从四线小镇,连夜奔袭到了北上广深。过了三年,你在大城市扎下了根,收入可观,而你小伙伴在半年以后生活不下去,灰溜溜回家。
举个真实故事就能明白。
小红和小华从一个四线小镇一起来到北上广深大城市。小红借助大城市同学的关系去了一家物业公司做客服,收入4K;而小华喜欢打游戏,正好看到一家游戏公司招个游戏客服,收入不到3K,他毅然决然去了。半年以后的结果是,小红在这家物业公司干着不咸不淡的工作,反而开始后悔,还不如回家;而小华则几乎每天都在公司里待着,天天看游戏文档,策划说明,天天跟游戏策划、设计一起聊天学习,还学了点游戏里的UI设计。半年下来竟然因为对这类游戏特别懂,到成了运营主管。收入一下就上来了。
问题出在哪里?一个最主要原因就是心态。你的心态跟你的行为并不对等。
请注意,你来是『跳出舒适区』,这本身是一场赌博。当你跳了出来,就意味着你进入了一个狭窄的小巷,要么往前走,走通小巷,自己升级;要么退回去,回到过去;此时往往没有第三条路。这场赌博要求你ALL IN,把自己全押上,让自己全部投入进来。我们得一遍遍给自己洗脑,一切压力都是纸老虎,凭自己的短时间学习,能够快速掌握新知识,新领域,从而干掉一个个的BOSS,挂着一枚枚勋章,这片地方就是我的『舒适区』了。这样,才有可能在『恐慌区』硬生生开拓出一片自己的地盘,自己的『舒适区』。
孙子兵法里说『死地则战』,就是当你把自己放到『死地』的境地,则一定要快速奋战,全部投入,方能求生。在工作生活中,这个『战』当然不是与人战斗,而是最短时间学习成长达到目的。那些把自己置于『跳出舒适区』的人,则往往是有意无意把自己置于『死地』的境界,那既然人作(读一声)到这里,再去挑不能快速成长,快速学习的玩法,那真的就是『作死』了。
那些靠奇袭、绝地反击等等最后逆袭成功的人和事件,无不如此。俞敏洪如此,我的那个咨询客户也如此,小华也是如此。
小华和小红的区别就在于此,他们都是因为缓慢扩大无路,而选择了『跳出舒适区』突破,但小红的心态依然是各种担心,怕很多工作自己干不了,钱又少;小华则直奔主题,不管怎么样先到一个高速成长企业里ALL IN,所有时间全部放到工作和学习里,快速实现一次小突破,咸鱼翻身。
因此,把心态放到绝地反击的状态,并挑一个有发展的落脚点,跳出舒适区,也许会走出小巷,在恐慌区生生做活两只眼,做出一片『舒适区』。
4.
关于舒适区的这两篇文章,正好让我想起了2007年一部特别火的电视剧《奋斗》。
那片子捧红了好多演员,比如:文章、马伊琍、王珞丹,以至于到今天很多人看到王珞丹还会叫她『米莱』。
对我而言,让我做有印象的反而不是这几个明星,而是主人公从美国回来的亲爹,房地产老总『徐志森』,这角色是台湾老戏骨张晨光演的,入木三分,极有管理思维。在整个电视剧里主要出现了六回,但每回都语出惊人,每次给他儿子都能带来思维模式的改变。其中有两回,正好跟我写的内容对应,英雄所见略同
第一回:
徐志森教陆涛开车,这老爹也胆大,直接就把自己的奥迪给不会开车的儿子开。结果还是出了个小事故。但是整个过程,徐总都跟他儿子强调:『刹车』“你看到了吧,不刹车就会失控,而失控是最坏的情况,因为没有人知道失控以后会发生什么,开车是这样,做生意也是这样,在不清楚周围情况的时候就要刹车,随时刹车!”其实我们学车的人也都知道,你初学车的时候,教练强调的也是『刹车』。这种思维不光可以用在学车,做生意,还可以用在个人成长、重大选择,在你想到要『跳出舒适圈』时,先刹车,停一停,看看是否有『扩大舒适区』的可能,是否能徐图之。
第二回:
徐志森把陆涛做死的项目全部接手,打算再交给他儿子,做下去,他说:『走在绝路上他也有一种做法,我把我全部家当都押了上来,就是要告诉你,如何在绝路上也走出一条路来。』说白了,当你真的打算『跳出舒适区』,进入『恐慌区』的时候,得有ALL IN的力量。
5.
话说回来,为何作为读者,我们都喜欢听『跳出舒适区』的故事,喜欢『咸鱼翻身』,喜欢『以弱胜强』,那是因为这样的故事往往出人意料,里边有丰富的冲突和戏剧性。但是,其实这类故事并不多见,这里掺杂了太多的转述和添油加醋。即便这类故事真实出现,那背后也往往要么是因为外部的机会,要么是因为过去的积累。大多数的成功还依然是韬光养晦、冷静观察、厚积薄发、有所作为。因此,不要被表面的故事所扰动。如果通读《孙子兵法》的话,你会发现,孙武的战争观依然是:
一. 尽量别打仗,做充足的准备;
二. 即便打仗,也要打必胜的仗,打最开始就已经确定结果的仗;
三. 实在不行再下险棋,下险棋就得ALL IN。
这个战争观也适用于我们个人的成长、职业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