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章开篇就告诉我们:别人的行为可能会刺激我们,但并不是我们感受的根源。感受的根源在于我们自身。我们的需要和期待,以及对他人言行的看法,导致了我们的感受。
1.生活中的负面情绪,很多直接或间接来自于我们听到不中听的话。作者帮我们总结了四种选择:1.责备自己;2.指责他人;3.体会自己的感受和需要;4.体会他人的感受和需要。
作为家长,我以后坚决不说这种话:你成绩不好/不听话/被人投诉让爸爸妈妈伤透了心。看到父母的痛苦,孩子可能会感到内疚,并因此调整行为来迎合他们。但遗憾的是,这种调整只是为了避免内疚,而非出自对学习的热爱。
推荐这种表达方式:我(感到)……因为我……“。因为这更有利于我们认识感受与自身的关系。
2.非暴力沟通需要:生命健康成长的要素。如果我们通过批评来提出主张,人们的反应常常是申辩或反击。反之,如果我们直接说出需求,其他人就较又可能作出积极的回应。遇到任何问题,请从需求开始沟通,而不是指责对方。
3.难以承受的痛苦。中国传统文化的隐忍,从小就让我们羞于提出自己的需求,对于女性尤其如此。以后当我感觉自己的情绪被家庭拖垮时,我要勇敢提出自己的需求:今天很累了,晚上想休息。
4.从”情感的奴隶“到”生活的主人“。曾经我是”情感的奴隶“,哪怕是跟关系一般的人在一起,如果场面尴尬,我就会努力来化解这种尴尬,结局往往是让自己陷入更深的尴尬。我似乎没有经历过明显的”面目可憎“阶段。现在,我感觉自己在慢慢成为”生活的主人“。我对自己的意愿、感受和行动负完全的责任,不管是在家中承担更多的家务,还是带领一年级小朋友做更多没人要求我做,但我觉得应该去做的事,甚至是在工作中对部分事务勇敢地说不。当我做这些时,我能做到从内心出发,不受他人情感地绑架。
本章内容再次验证了一系列书中的观点:只有自己才是自己的主人,求而不得,反求诸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