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一只英国短毛猫在散步。我走快点,它也快,我慢下来,它就抬眼痴情的望着我。目光中有信任和依赖,我不敢盯着它看,我怕它会厌弃我的眼神。因为我相信它不会懂我,就像它不会懂得,我为什么宁愿陪着它,也不愿去人群中沉默。
我们一同走在月季花园里,我走着园丁铺好的小路,它在月季花根之间穿梭。我们始终保持一步之遥,我碰不到它,最多的亲密,也只是趁它吃食的时候,我偷摸一下它的尾巴。就算这样,它也是立刻回头,不友善的“嗤”我一下,表现出对我赤裸裸的嫌弃。
蓝猫是高冷的,它的优越感特强。在众多的流浪猫里,它不惜与任何一只猫为敌。它是孤单高傲的,不屑别人的施舍,只吃它认为安全的食物。因为这样,反倒让它逃过了许多次投毒。由此看来,也就原谅了它对我的冷漠。必竟对比死亡,我更希望它好好的活着。
遇见蓝猫,是在一个冬天的晚上。我照例去公园散步,带上家里的一些猫粮,去喂公园里的流浪猫。在遇到蓝猫之前,我对它们没有贵贱之分,只要是我遇见的,我都喂。就算不能喂饱,也让它们都能分一杯羹,遇见了蓝猫之后,偏爱油然而生。每一次去公园都想看见它,否则就会怅然若失,多了些许牵挂。
那是一个冰天雪地的日子,公园里一片白雪皑皑。我防着滑,小心翼翼地走在公园的路上。面对着空荡的树林,我叫唤着:“喵喵,萌萌……”这源于我之前喂的一群猫里面有一只小白猫,萌到极致。每次见到它,它都会在我的脚上坐10几分钟。圆圆的眼睛,抬起头看着你“喵喵”的叫,任谁都不忍心拒绝它。在我的呼唤中,会出来一群猫。大的,小的,白的,黑的都有,围着你,等着那一把猫粮。那种场景,每次都能让我的心融化。
那天,猫粮吃完,猫儿散去,我继续在公园里前行。没走几步,就听见花丛里仍然有“喵喵”的声音。循着声音望去,隐隐约约看见有一团毛茸茸的东西在动,我坐下来,偏着头向里面望去。一只大大的蓝猫,转过头来,用纯真的眼睛望着我,张开它的小嘴巴冲着我叫了几声。我忽然着急起来,因为此时,我的手里没有一颗猫粮。而在此之前,我从来没有看见过它,这明显是一只刚刚出来流浪的宠物猫。
我站起身来,环顾四周,稀稀拉拉散步的人群,表情都被大雪冻得僵硬。若不是专程,谁的手里都不会拿着可以喂猫的东西。情急之下,我想起公园门口有卖烤香肠的。毫不犹豫,立即转身,来回大约一公里的路程,我买了两根烤肠,急匆匆地赶来。在没见到蓝猫之前,我不敢确定它会在等我。到了原地,我轻轻呼唤,它应了一声,胆怯地望着我。我像哄孩子一样对它说:“出来吧,给你吃香肠。”它用自己独有的语言回应了我,还是不肯出来。我放下香肠,轻轻的走开,站在不远处,看着它狼吞虎咽的把香肠吃完。
以后每次过来,我总是特别关注蓝猫,因为它是后来者,和别的猫还不能够和睦相处。它没有领地概念,还保留着被独宠的观念,在如狼似虎的流浪猫中,它的孤傲,显的格格不入。为了争抢一口食物,它被别的猫追赶,撕咬。它经常拿出王者的风范,冲着抢它食物的猫,一巴掌拍下去。然后看一眼抢过来的食物,又不屑一顾地走开。
那个晚上,它被寒风侵袭,得了肺炎,一直咳个不停。面对我给它的食物,难以下咽。然而,它却倔强的咀嚼着猫粮,只为了一息尚存。其实,所有的生命都是一样的,明知道活着,一半是枷锁,一半是挣脱,却仍然顽强的活着。
有一个晚上,我匀了它的猫粮,被它咬了一下。等我打过疫苗回来,它便不再和我亲近,这种现象我理解成它对我的愧疚。得不到我的呵护,它的心情开始抑郁,曾经吃过它亏的同伴,此时都来欺负它。一时间,它成了过街的老鼠,往日的威风不再,看见每一只猫它都躲。其实,这也是游戏规则,无论身居何处,都要分清善恶。
我仍然宠爱它,爱它高冷的神情,爱它深蓝的眼眸,爱它那孤单之后的落寞。每当我远行,心里总是惦记它有没有吃好,它有没有在等我。它让我深深地体会到,陪伴,才是最长情的告白。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我们风雨无阻的相伴,对彼此都有了依恋。在这个陌生的城市,某个公园的一角,那条长椅上我独自静坐,蓝猫安静的躺在边上。这成了一幅画,一道风景。每个路过的人,都会欣赏,评论这只猫和这个女人。
昨天,它走走停停的举动,似乎是对我发出邀请。我微笑着问:“你这是要带我去哪里吗?”它抬起深蓝色的眼眸望着我,小嘴巴“喵喵”的叫了两声。我会意,立即跟在它身后。我们像两个熟悉的老朋友,一前一后,默默的走着。过了岔路口,又翻过一座桥,兜兜转转,来到了这片月季园。
到了月季园里,它撒欢的像个孩子,一改往常的抑郁,在每一寸土地上打滚。它小心翼翼地躲过月季根上的刺,这里行人稀少。它在月季园里自由穿梭,没人能够抓住它,这里成了它的世外桃源。
这里,也成了我的清净之地,不用迎来送往接受旁人的议论。就这样,安安静静的和蓝猫独处。但愿,这份宁静能更久一点,让我们细细品读,对方的孤独……
本文作者:董善芹,网名,古董。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常州市作协会员。作品偶见于市区级报刊杂志,有诗集《岁月深处的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