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勇敢做出改变
从外在驱动转向内在驱动
外在驱动是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别人说你好,你就觉得自己是个有用的人,别人说你不好,你便觉得自己一无是处。
内在驱动是自己内心的一份笃定,能够认识自己,拥有健康的成长过程,有自我价值感。
教育孩子如果只是注重外在驱动,惩罚就是主要手段,导致孩子恐惧。表面的顺从,察言观色等,一旦离开养育者的视线,就会变成另外一个让养育者不能接受的个体。
学校里有很多这样的学生,老师在时很听话,是假装的,老师不在时马上捣乱,故意与班长对着干,他是把对父母或老师的反抗投向了同学,他敢反抗的人身上,借以发泄内心的压抑。
老师或家长在平时善于发掘孩子的内心需求,尊重孩子,陪伴成长,培养其自我价值感。(如何培养呢?)
受害者综合症
孩子从小培养负责任的意识、勇气,犯错后成人不要去惩罚,而是去探寻背后的心理、原因。他为什么会犯错,在什么样的环境中,他渴望得到什么?如不写作业的学生,推卸责任,忘拿作业、没听清忘写了等。以前我告诉学生这些都不是理由,但我没有去真正探不写作业是因为什么?懒得写,为什么懒?啊,了解学生真难。
让学生有承担责任的勇气,不写作业是因为自己的原因,怎样去承担?
正向思维与负面思维
遇到事情时有的人总会朝着最坏的打算预估,结果反而成真了。恐惧易产生负面思维。当然也不能盲目乐观。
人生就像一块磁铁石,我们展现什么就吸引什么。你怎么想就朝那方面吸引。
控制孩子
控制是一个什么词?给人很强硬的感觉,侵犯了对方的边界,会产生恐惧,之后便是反抗、逃离。教育孩子不应当控制,尤其是控制孩子的思想,长大后不是懦弱就是反击社会、他人。父母应是教练型,养育孩子长大成为一个丰盈的人。
孩子很小时,在某些突发事件下无法自主判断,需要父母控制。如不顾危险过马路、游泳。
父母要去影响孩子而非控制。
“你成绩好,我会爱你。”言外之意,你成绩不好我就不爱你。孩子为了取得好成绩而不择手段,考试抄袭、改分。这种有条件的爱导致孩子变得问题很多。父母爱孩子的行为而不是孩子本身,无条件的爱是,“无论你成绩怎样,我都爱你,这一点永远不会改变。”孩子知道父母的爱,当他有问题时就会与父母交流。
生活中,我们更多的是有条件的爱施加给孩子,造成很大的压力。问题学生的父母应想想,对孩子的爱是否额外附加了条件。
尊重他人的边界
边界是界限,家庭生活中也应当有边界感,不要借着爱的名义侵犯孩子的领地。
改变的四个步骤:
意识到问题→问题爆发→探索新思路→突破
举例:学生意识到自己的字写得不好,但每天作业多,为了完成作业不想认真写,也就是说不去改变,改变要经历痛苦。考试字乱被扣分多、写字比赛落选等是问题爆发,导致紧张、忧虑。假期中通过练字摒弃原有的写字态度,有良好的练字意识激发大脑基底核,产生愉悦心理。练字过程中注重笔画、结构,写字的专注力、时间,都是突破自我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