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听《500 hundred miles》,常听。
出于自怜怅惘无处寄托。
500英里,就是804.67公里,这个距离若放在欧洲,横跨十国。乘坐汽笛车离开的那个年代,跨了那么多国家,思乡都不知面朝哪个方向。
现在有电子地图,当然知道家在哪个方向
可是我固然承受不起跨越3000公里的思念。
第一次意识到我竟然无法回忆起故乡的春天,是在大学校园,骑自行车悠悠经过一排冒绿芽的柳树旁。阿拉尔的春天来的很快,走的也很急,难得赶巧碰上,正怡然,蓦然想,长治的春风拂面的感觉,那是什么温度?大脑里没有数据,无法加载。
是大多数的春天时间我都在教室里。我把没数据归结为这个原因。
这个问题成了我开始积蓄家乡情怀的第一原因。
仔细思考,我还能想起来的是奶奶排满水缸的院子里,梨花一夜之间开满枝头。
白白嫩嫩,没有绿叶,兀自独立。我眯着眼看太阳光透过一滴花瓣上的露水,奶奶说,夏天梨子就熟了。我椿皮一样的脸红扑扑的,想到去年吃过那小个的梨子,对夏天充满期待。
再往前,就不知是幻想还是真实的记忆了,是妈妈和她的朋友在刚有暖意的院子里试穿入春以来新买的衣服,斑驳的砖墙上挂着被风吹的零散即将脱落的春联,阳光刺眼又暖。
在写这些字的时候我依然在使劲想,那些小学或者中学,我上下学的路上,是否遇到过春天。
秋天值得一提的是秋收后的阳光灿烂晒豆子的日子,夏虫爬来爬去不知归期将至。窸窸窣窣的树枝间隙的光影,清冽的天空,蓝的彻底,蓝的不想离开。秋收是大地写的作业,要让天空来审阅。
在随后的这小十年里,我尽然没有体验过故乡的春和秋。一阵失落感重重袭来。
更可悲的是明年、后年大后年的春天,似乎也和我没约。
2015年有个日本电影系列叫《小森林》。
台词很少,讲女孩从繁华都市独自回到家乡认真地生活,家乡四季的朝朝夕夕,一日三餐。
回到最初生长的地方遇到真正的生活,充满热情和诗意的,真实生活。
晨起的雾气,短途的小巴,和山间的动物相处,自己也是顺应季节劳作休息的动物。
故乡是随便一拍都是电影的地方。
许多相似的梦境里自己依然是那个齐眉短发,小眼睛做着各种长大梦的小女孩,期待去江南、去远方追寻别处的风的小女孩,驻足他乡却又想回望。
回望父母的青春,回望逝去的童年。
以及顺便回望如何不知迷惘。
我想有一整个的春天,读读书,写写字,画几幅画,听鸟鸣,和爬山,用一整个春天陪着在她面前自己似乎永远都是个孩子的故乡。
我思念的地方,已是黄昏。
2017.10.25 于新疆
-end-
作者:张泽路
曾经学校里叱咤风云的她
如今十多年过去,她是远在新疆的游子,她是夕阳下思念家乡的小孩
谁又不是呢 再坚强的心
在明月天涯 眺望家乡的那一刻 都是柔软的
感谢献文,虽然我现在没有办法支付你稿费
但 海上生明月 天涯共此时
小北 愿在这茫茫风尘中
与你相遇
温情相拥
搜索Sakurafeelsad 关注小北个人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