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每个人都要死去,那活着的意义是什么呢?
死亡让人知道自己是有限的,正是因为我们有限,所以我们才会去追求人生的意义。
上面这段话是罗祥老师说的,这个逻辑解释得很好。那人生的意义是什么,每个人应该有不一样的认为。罗老师是这么说的:“如果你认为出生本身就是一种伤害,因为你觉得自己一直在受苦,为什么要来到这个世界,那你就会觉得这个世界是虚无的,人生并不容易。只有当你真正的体会到了痛苦,你才会真正知道,平凡的幸福有多么的幸福。但是人又总是有一种自我毁灭的诱惑,我们总是喜欢去毁灭自己已经拥有的,平静平凡的幸福 ,其实吃喝拉撒睡都是一种幸福,都是值得感恩的, 以感恩的心去开启每一天的生活,能够去营造和珍惜这种平凡的幸福。”
我好像能理解他说的意义且能接受。
余华的《活着》就用残酷的故事,让我强烈感觉活着是一种本能,活着无关信仰,不需要意义。任何挫折都不能成为你放弃活着的理由,活着也不需要理由。
所以每个人经历的故事不一样,所理解的人生意义也会不一样。
当我因为分手在家打了很多天游戏时,终于问自己:“我的人生意义就是为了在家打游戏吗?”这时:脑子里出现了另一个声音“为了理解这个世界”平时积极的我还没死掉。“可笑!怎么去理解这个世界,世界需要你理解吗?”爱打游戏的我想让对方清醒点,“那打游戏是你的人生意义吗?”积极的我站了起来。
其实挺好奇自己为什么突然觉得,人生的意义是理解这个世界,好像很久没考虑过这个事。之前想过,但是久到已经不记得结论是什么,似乎也不是理解这个世界吧。
不过,既然想到了就认真想想,在电脑里很快,乱七八糟地打了一千字左右,又想了几天。
果然:我对这个世界的理解非常有限。我们只是宇宙中微不足道的尘埃;那还有必要去理解吗?正是因为渺小才需要去理解,哪怕我的理解没有意义,也不能真的理解;可是意义在于去理解的过程。
相比短暂的生命,宇宙是永恒的,在永恒面前一切都没有意义;但短暂就意味着珍贵,所以有限的生命本身就是意义,我们需要的不是寻找意义,而是认真体验这个过程,用力绽放。
这么想来,确实比打游戏有意义。“下个月房租有着落了吗?还理解世界呢”打游戏的我嘲讽道,“哎!还是先搞钱吧......但,冲突吗?”积极的我,弱弱地说道。
每次要是顺着这个思路想下去,就容易进入死循环,开始焦虑。打游戏的我就得逞了;你会发现,当你处于焦虑,压力状态时,更多想的是找些喜欢的、爽的事,来满足自己,焦虑就是享乐的开关。所以打游戏的我,也是享乐、懒惰、狡诈、贪婪的我,他太强大了。积极的我,总是孤军奋战,直到“理性”开始站在他这边,才迎刃而解。
每个人都会有生活中的烦恼。焦虑和逃避,只会让负面的自己强大起来,要用合理的心态面对;就像现实中,有些总是嘴上关心你的亲戚,你不能不让人家说,但怎么做是你的事,别人不会对你负责。
是啊!先对自己负责,然后才是身边的人。
打游戏的我,也是最近强大起来的。导致我又重新思考打游戏有什么意义,为什么可以打游戏很久,废寝忘食,但是认真工作和学习就没那那容易持续。
游戏有没有意义,取决于你自己的自控能力,要是适度娱乐,自然有意义;但是意志力是消耗品,要用到的地方太多,一不小心就可能沉迷,甚至透支你的生命力,越来越觉得对生活没热情,没有信心。
核心是:所有会成瘾或者沉迷的事,都有巨大利益驱使;就会有很多厉害的人,一直开发各种游戏,研究怎么吸引你,怎么让你花时间一直玩。消费陷阱也是类似的逻辑,你以为你有选择其实不然。
而且我意识到,总是沉迷游戏,会让人颓废,做事不够专注,不容易坚持,缺少耐心,影响情绪,主要游戏里获得满足和刺激太容易,大脑习惯了享受这种反馈方式;当面对不能及时反馈奖励的时候,或者短期没有反馈,就容易出现负面情绪;当然:这个锅也不能全让游戏背,很多人沉迷短视频也一样。
那问题来了,学习和工作正常情况下,都是违背大脑享受机制的;平时那么多时间,用这种比较容易获得快乐的,方式满足自己,工作和学习的时候,大脑里长期养成的习惯就很难适应。
道理大家都懂,我之前也经常想这个问题,但一直没有认真想过对策;始终停留在道理都知道,就是做不好。
所以最近完全不打游戏,让大脑重新适应,“苦行僧”的状态。
除了睡觉吃饭,就一直写东西,听书,烦躁了会冥想或者看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