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社融数据不及预期,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7561亿元,同比少增3191亿元,信贷需求低是主要原因。
一、信贷需求低。
信贷需求在疫情之后爆发过两个月,7月又再次跌入冰点,接近4月低点。7月新增信贷仅增加 6790 亿元,不及预期,同比少增4042亿元。
2018-2022年新增人民币贷款情况:
如果观察2018-2022年的新增人民币贷款情况可以发现:2月、4月、7月、10月一直都是新增人民币贷款的“淡季”,人们对贷款的需求偏少。值得注意的是,2022年人民币新增贷款高起来又特别高,1月、3月、6月新增都创了往年贷款创新高;7月比往年都要更低,和4月差不多低,是历年的低点。
二、结构变化大。
从结构来看,7月政府债券上升较高,达1.26%。大起大落是因为一方面是政府在努力实现稳增长,推出了各种刺激政策,政府是借债的主力;另一方面地产、大众对增加负债持谨慎态度,人们信心不足,更多是抱着“大势不好,不愿意过度借债”的态度。
社融结构变化:
在7月社融整体低于预期、内需疲弱的情况下,政府仍为加杠杆主力。
三、企业与居民。
对于7月新增的6790亿元贷款,可以观察到三个现象:
①总量变少了。去年同期7月贷款新增10800亿,总量打6.2折。
②企业借得少。企业贷新增2877亿元,去年同期为4334亿元,打了6.6折。
③居民最保守。居民贷增加1217亿元,去年同期为4059亿元,打了3折!!
结语。
大部分人很少会消费超出能力范围之外的东西。居民借款若要大规模提升,必须建立在对未来前景十分肯定的基础上,比如贷款买房。因此:
借钱,一般是用于投资的。
储蓄,一般是用于消费的。
当前,人们的储蓄意愿仍高于投资意愿。从当前冰火两重天的社融数据来看,钱其实是够的,只是人们不愿借而已,信心不足,因此根本没有那么多的融资需求。
PS:从过去的表现来看,让人们多借钱的最好方法就是拉房地产,这样企业和居民借款就都搞上去了。但从长远来说这不是好事,希望下半年这种事不要发生。
祝大家生活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