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圣,是指教徒朝拜圣地的宗教活动。是一项具有重大的道德或灵性意义的旅程或探寻。通常它是一个人前往自己信仰的圣地或其他重要地点的旅程。这是百度百科对“朝圣”这个词语的解释。
前几天看了一部叫《冈仁波齐》的电影,剧中向我们展现了一个奇特的朝圣之旅。十几个普通的藏族村民,从西藏腹地的一个小村庄步行前往神圣的冈仁波齐。2500多公里,他们一路磕着长头,翻过雪山踏遍山路,向着心中的圣地匍匐前行。他们那种对信仰的虔诚之举动,令观者唏嘘,令读者动容。
是的,朝圣,在有信仰的人们心中是一次充满灵性意义的活动,在这个过程当中他们可以和神灵对话。
那么,英国作家蕾秋·乔伊斯在2012年出版了这样一本书,书名叫做《一个人的朝圣》,书中的故事是全然不同于我们所说的朝圣之旅的。
哈罗德·弗莱,也就是这个故事的主人公,六十五岁,是一个普普通通的退休工人。退休后跟妻子住在英国乡间,生活平静,夫妻疏离。
直到那封改变一切的信的到来。那是一封告别信,他以前啤酒厂的同事,得了癌症。
那封信将他带入遥远的回忆。也由此,他写回信,继而去街尾的邮局寄信,然后他莫名其妙地经过一个又一个邮筒,都不曾将信件寄出。他觉得,一封信似乎太不够了,他必须做些什么。
如此,从英国最西南一路走到最东北,87天,627英里,横跨整个英格兰。只凭一个信念:只要他走,奎妮就会活下去。
就这样,哈罗德,一个六十五岁的老人,开始了他一个人的朝圣。
母亲的遗弃、父亲的冷漠和无情,似乎对于当初还是小孩子的他而言是无从改变和选择的。然而,儿子的不信任与自我封闭;儿子的死,以及由此引发的夫妻关系的疏离;工作当中的懦弱,还有对朋友的辜负与愧疚,所有这一切,都是他一手造成的。
他觉得他什么都没有做好,甚至怀疑自己是否真正存在过。他是一个糟糕的丈夫,也没有做好父亲和朋友的角色。他连儿子的角色都没做好。不仅是他辜负了奎妮,他的父母不想要他,也不仅是他把和妻儿的关系弄得一团糟。而是,他就这样走过了一生,没有留下任何痕迹。他什么都不是。
那么,我是谁?便是哈罗德的一生在临近结束时所有痛苦的根本症结所在。
这样一个哈罗德,当他踏上自我救赎之路的第一步起,便给读者开启了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哈罗德,87天,627里。一个人的朝圣。表面看来,哈罗德是为了拯救旧日的朋友奎妮而走这条路的,而事实上,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绝非如此单一。
这条路漫长、曲折,正适合用来回忆一生。八十多个日夜,风里雨里,一路上,他所有的回忆、思考、认识、忏悔、解脱以及救赎,到最后都画上了完美的句点,这些是他朝圣的全部意义。
这些天,一路走来,当他身心遭受不同的考验与折磨,当他的灵魂反反复复地在各种回忆中涤荡与徘徊,当他得到路人的称赞与认可,当他受到朝圣者们的追捧与抛弃,整个过程,他似乎慢慢想通了许多事情。最终,他原谅了自己,从所有的事情上原谅、解脱了自己。他终于知道,有些东西真的不是自己所能左右。
正如莫琳所说,他做的已经够多。他的朝圣,给奎妮以希望,使她最后走得安详。虽然,他步行到这的目的就是为了向她说声谢谢,而最终,当他看到她不忍直视的现状,并没有说的出口。虽然,当他终于站在奎妮的床前,她没有回应他一句话,对于他的所有行动与话语,她几乎无法做出哪怕是微乎其微的表示,但,最后,她终究还是看见了他,并且回应了他。
而哈罗德对奎妮是怎样的感情,这个悬念似乎贯穿整个故事,但是,随着情节的一点点铺展开来,我们发现,事实上,并不是路人所想的,他们之间曾经发生过一段罗曼史。莫琳曾经担心过的事情,其实并不曾发生。即便她固执地将奎妮当年在走之前,曾来和哈罗德道别这件事对丈夫瞒了这么多年。
所以,从哈罗德的角度来说,这看似充满浪漫感情色彩的长途跋涉是一趟单纯的拯救昔日朋友的旅程。
然而,对于奎妮而言呢,我想,一直以来,她是爱着哈罗德的吧?
那么,如此,在她生命的最后,能握到自己倾心多年的、心中的好男人的手,在生命垂危的时刻感受到他的存在,在生命消逝的瞬间带着这个安慰离去,之于她孤独落寞的一生,已是难得的完满。因为,她走的时候,安详得像个孩子。
故事最后,哈罗德完成了对于朋友的赎罪。与此同时,妈妈的遗弃、爸爸的驱逐对他幼小的心灵曾造成的创伤,以及它们长久以来遗留在他漫长一生当中的阴霾,于此时此刻,随着旅程的结束也慢慢愈合、渐渐消散。
而对于妻子愧疚,还有他最最放不下的戴维的死,到最后,那种难言的无助和痛苦,在他的心底深处,在他们夫妻两人紧紧相握的双手中,似乎也渐渐消融了。是的,最后,他从所有的事情上,所有这些他以前似乎有意无意逃避着不曾认真去想,而实际上又无时无刻不在如影随形地折磨着他的所有往事上,原谅了自己,解脱了自己。此时此刻,他整个身心得到了救赎。
那么,哈罗德的这趟旅程,除了帮助了奎妮,拯救了自己,之于其他的人呢?对于他至关亲近的莫琳来说,她虽然一直待在家里,却也历经了一次心灵上的朝圣。这个过程当中,她发觉自己错怪丈夫太多。她把戴维的死归罪丈夫一人,一直以来,她都用无言的沉默来惩罚他对孩子关心太少。
在她的印象里,哈罗德没有参与戴维的成长。而恰恰是在这些他不在的日子里,她从戴维小时候刚刚学会站立的一张照片中,发现处在背景之外的哈罗德的一只手。她很惊讶地发现,这只手的主人,正在画面之外保护着儿子。
人就是这样,特别是常年累月生活在一起的人们,虽然在日复一日的柴米油盐中积攒下太多的埋怨与怪罪,但,往往一个小小的细节,便足以消释常年的积怨和不满。
那么,本书的作者到底想通过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呢?或者说,我们在受故事感动之余,从中汲取了哪些营养?
我觉得,这个故事对于不同的读者会带来不同的影响。生活中,每个人都有困扰和烦忧,但大家在生活的摸爬滚打中习惯了将这些东西深藏心底,然后不露声色地潇洒过活。而,有些痛点,任它有多顽固,多揪心,即便是面对最亲近的人,我们也无法敞开心扉,甚至是对自己都是有意无意逃避着的,就像哈罗德。
或者,我们经常会不由自主的对生活感到迷茫,有时也懊恼地埋怨自己的平庸或碌碌无为,在人生中的岔道口、众多选择面前举棋不定,或者一路走来又后悔了当初的决定,诸如种种。
如果真是这样,那么,就和哈罗德一样,来一场朝圣吧。心灵的朝圣。当你真正地把那些自以为过不去的坎、无法挽回的过错;或者是说不出口的对于某个人的感激或亏欠;迷茫、无助,向朋友、向家人,哪怕是向自己坦诚揭开,你就会获得和哈罗德一样的好运。发现那些长久地困扰人心的事情,其实远没有想象的那样难缠,差的只是一次自我心灵的透彻剖析,或者是对自我的认可与接纳。
那么,我是谁?答案就会摆在你的面前。
让我们感谢蕾秋·乔伊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