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有关唐宋诗词故事的评书,非常不错,却没有文稿或书籍,就想着记录下来。但由于评书有些用语过于口语化,做过一些调整。另外,有些人名或地名能查的都努力去查过,查不到就只能音译了,若是音译的话会有指出,请知悉谅解!
今天就来说说初唐四杰的杨炯。
提起杨炯,可能有不少人对他不甚了解,甚至于对于他的作品也知之甚少。杨炯的作品传下来的不多,从《新旧两唐书》中来看,《盈川集》有三十多卷。这个《盈川集》就是杨炯的诗集。因为他做过盈川的县令,所以后人把杨炯也称为杨盈川。这个《盈川集》有三十多卷,可是到了宋代呢,只剩下了二十卷,到了明代又少了十卷,看来喜欢杨炯的人越来越少,不然怎么会遗失地这么快呢?所以杨炯写过的诗究竟有多少,现在无从考证,《全唐诗》上仅有一卷才记录了33首。
杨炯也是自幼聪慧过人,据说11岁的时候就考取了神童举。有人说这个说法不准确,因为当时的《新唐书》上规定的明白,过去有一科叫童子科,是给十岁以下精通《论语》、《孝经》等的孩子参加,通过了然后才可以去考试。也就是说考这个神童举的必须在十岁以下,所以杨炯应该是十岁应的神童举。这个神童举要想考上,也是非常难的,须熟读三本经书,还须博学贯通、举一反三。当然即便你考取了神童举,朝廷也不会委以重任,只不过是个幌子,最多给你一个小官,挂个虚名而已。所以当时参加这个考试的人不多,直接等长大了考进士。
纵看杨炯一生,从未参过军,在洛阳呆了七八年,始终在陕西做官。自他10岁应神童举一直到四十四五岁病死那段时间里,他做过几任官,都是文官或行政官员。首先说神童举的时候,他做的是九品教书郎,之后做了八品的崇文馆学士和太子詹事司直,到七品的盈川县令。不要看他做得都不是武官,但他绝大部分的诗篇都是一些边塞的战争题材,较为著名的就是《从军行》。
说到《从军行》先介绍一下这首诗的背景--当时大唐初建,所以经常会有一些边境的战争,不是西北又起了战事了,就是边疆那块又发生了战端,总而言之,四海不平。到了永隆二年,也就是公元681年,又出事了,突厥族入侵边境告急,六百里加急送到长安城,请求发兵增援。当时这人马已经派得差不多了,选来选去选出了礼部尚书裴行俭。说到裴行俭有些人可能知道,您打开《大唐史裴行俭传》有详细的的记述,裴行俭虽说与战争打交道十一二年,仅仅指挥过三次战争,但这三次战争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意义。裴行俭用兵如神,如他的木马计、他治军的方式堪称一绝。派裴行俭奉命出征,当时杨炯是崇文馆的一名学士,眼睁睁看着突厥侵犯,自己心有余而力不足,所以这首《从军行》表达了他自己愿意弃笔从军,报效国家,立功于塞外的一种豪情壮志,也体现了杨炯的一颗爱国之心。文人也有侠义心肠,这首诗的题目叫《从军行》,且不问他的内容,单说这个“行”,这是汉代流传下来的一种乐府诗的名称,即曲调名,这种歌行体在汉代有各自的曲调,是可以唱的,而且五言的、七言的都有。但到了唐代以后,这种诗体就只剩下了一个内容,没有曲子了。就形式而言,杨炯的这首《从军行》与汉代的也有不同,他是五言八句比较标准的五律,而汉代这种同题材的歌行篇,不止是八句,甚至可长可短。现在具体来说说这个《从军行》: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这首五律非常漂亮,说的是战争的烽火已经逼近了京城,胸中的波涛难以平静。军令颁发出去了,领命的大将奉命出征,铁骑滚滚包围了敌方的龙城,大雪使军旗上的绘画文字模糊不清,呼啸的寒风当中伴随着隆隆战鼓声,虽然我是一介文人,但我宁愿去做一名组长,领导百人的军队冲锋陷阵,胜过我现在这样作为一名文弱的书生。在当时那个年代,大唐一派提倡重诗文的繁荣景象,忽然能有人站出来大喊一声“文人无用”,而且把这写进诗题当中,说“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也就杨炯一人。
之前已经说过,当时的大唐并不安定,经常会有战报,隔三差五就需要派兵出去增援。杨炯在城中舞文弄墨,自己都觉得太可笑了,不如在军中做一个小官,在战场上为国杀敌,才不枉活一生。这种想法也直接影响到他其他的各个诗篇,如他所做的《紫骝马》、《出塞》等等,这些都属于边塞诗。说起来杨炯一生从未到过边塞,也不曾担任过任何军职,但驾驭起这一题材却能够得心应手。也许是因为他建功立业的渴望;也许是因为在那个年代的人,很容易从周围的环境当中感受战争的氛围。
杨炯的诗都用了乐府诗的一些旧题,形式上却是很成熟的五律。纵看杨炯的诗,节奏比较急促,感情表达地也比较率直,除了一些边塞诗之外,也有一些写景的诗篇,比方说《巫峡》,杨炯曾经写道:“三峡七百里,惟言巫峡长。重岩窅不极,叠嶂凌苍苍。” 杨炯的好朋友张说曾评价杨炯的诗,说他的诗才思敏捷,有如滔滔之水,没有穷尽。即比得上王勃,又比得上卢照邻。今天我们客观来看,就诗而言,杨炯不如王勃文采横溢,不如卢照邻写得沉稳,更不如骆宾王老成,唯一珍贵的就是他的率真与豪气。
杨炯的脾气非常刚烈,最看不贵朝廷官员阿谀奉承,非但看不惯而且直言讽刺,经常让人下不来台阶,因此在百官中的地位可想而知。他担任盈川县令时,好友张说曾劝诫他说为人处事要圆滑一些,可杨炯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该怎么样还是什么样。不过杨炯的确爱民如子,恪尽职守,深受盈川百姓的爱戴,故也有了杨盈川这个称号。杨炯也是初唐四杰中算比较不错的,这个所说的“不错”,是指他是四人中唯一善终的,也令人唏嘘啊!
下回我们就来讲一讲初唐四杰中的最后一位,卢照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