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击性就是生命力:学会正确表达,活出真实
弗洛伊德说,如果一个人不能象征性地、合理地表达自己的攻击性,就会出现心理问题
温尼科特形容说,每个生命都宛如一个气泡,若想在这个世界上彰显存在,都要扩张气泡的大小。所谓攻击性,就是气泡扩张之动力的直接展现
我喜欢直接说:攻击性就是生命力!
心理学上把这种试图释放攻击的动力,叫做攻击性。这是一种人的本能。一个人的攻击性,如果不向外释放的话,就会转向攻击自己,没有第三个出
当攻击性被认为是好的,被允许表达出来的时候,我们就会慢慢学会如何合理地表达。例如温和地拒绝别人、坚定地表达愤怒,合理地划清边界
而当它被认为是一件不好的、不被允许的事情时,可能会有两个结果:
一个是转向自己。不断转向自身和合理化,边界不断被侵犯,没有保护自己的能力,内心却直积压着负面的情绪。很多抑郁,就是这样产生了;
另一个结果,是不合理的释放,这将会带来巨大的摧毁或分裂。
如果你不能合理地表达攻击性,那意味着,温尼科特所说的能量泡,在你这里出现了坍塌。具体就是,你变得不敢表达,不敢捍卫自己,总是忍气吞声,生命不断萎缩。并且你很容易成为滥好人,努力压制、拼命付出。最终悲哀的看到,你的好并不能换来认可,反而被辜负和背叛
当然,谈攻击性,从来不是说,你要直接地伤害他人。那样意味着,攻击性变成了破坏性。攻击性,是中性的、原初的生命力,它可以被祝福,也可以被诅咒
电影《怦然心动》中有一个情节:
女儿发现心爱的梧桐树要被锯掉,便爬到树上迟迟不肯下来,向砍树工人抗议。树被砍是合法的,父亲担心女儿安全,爬上了树严肃地告诉她,他知道她很舍不得这棵树,但为了安全,必须下来
女儿下来后,终日郁郁寡欢。几天后,爸爸画了一幅梧桐树,放在她的房间里。女儿看到画之后十分惊喜,失落的内心有了新的寄托,悲伤的心情也逐渐缓解了
这位父亲的举动向我们传递出两点:
即使情绪再汹涌,也不能以自我伤害/伤害别人的方式去表达;
即使不能获得想要的结果,也要去表达,起码情绪能被看到和释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