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对高敏感的人来说,只要有未完成的任务,自己的心里没有哪一个是放松的。如果要短时间完成多项任务会更加心慌难受。这是因为,我们对外界刺激消耗的能量太大了,神经系统一直处于唤醒状态。一个心宽的人,可以在突发状况前游刃有余地去应对风险。但是我们不能,临时变动的会增加过多的压力,但是呢,如果高敏感一直这么被焦虑控制,而不是做自己真正认为有价值的事情,这样被迫循环地去证明自己。我们就无法为生活和重要的人流出时间,以后会不会有遗憾。
高敏感第三个关键词“社交恐惧”,2018年研究发现,高敏感人比正常的人拥有更低水平的爱情和友情关系。为什么呢?因为你很难找到一个人喜欢天,喜欢云,还喜欢你的1800种坏毛病。高敏感的人和别人交流时,对方的眼神和语气都有可能激发你的小情绪。有时候好几年前,别人说的一句话会一直让你耿耿于怀。你害怕跟别人交往生怕自己生活着想,每到人多的场合就会胡思乱想,如果你遇到比你强的人你就想逃走。你又渴望和别人交往。你会过度的为别人考虑,不敢拒绝他人的请求,宁愿牺牲自己也要维护一段关系。去照顾别人,倾听别人,认可别人,不敢表达出自己真实的想法。那么你的情绪总有一天会爆发。
说到这里我不禁想,为什么高敏感的人会这么心累?是什么导致我们在成年以后对焦虑、压力社交的应对能力那么差,以至于整个人都不好了。于是,我尝试去寻找答案,原来高敏感是一种与生俱来的特质。但他并不是命中注定就会过得很惨烈。这件事情得从母亲说起,小时候妈妈和孩子的互动有这么四种模式:第一种模式妈妈敏感而成熟,孩子也是高敏感。第二种模式,妈妈敏感而成熟,但孩子复原力特别强。第三种模式,妈妈不敏感或者不成熟,孩子复原力也强。第四种模式,妈妈不敏感或者不成熟,但是孩子是非常高敏感的。嗯,研究表明,就在第四种情况下,我们才会比其他人更难应对压力、焦虑和抑郁。这么想在母亲敏感和成熟的情况下了,才能给孩子无条件的肯定,孩子就能从根本上接纳自己;培养自己的自主性,以后有勇气去探索这个世界的未知。不在意别人的眼光选择自己有自信接受任何的挑战,相反,如果母亲即不敏感也不成熟,他可能时常会去否认孩子。因为内向,他会说你怎么不会说话。因为没反应,她会说你是不是猪脑子啊。你想要一个抱抱,她会说,没时间理你,头也不抬继续干活,这种负面反馈对高敏感的孩子来说杀伤力是巨大的。孩子会把他们内化成自己的羞耻感认为真实的自己不值得被爱。
心理学研究者在1992年,早就发现了这一点。你是不是总在每件事情都竭尽全力来,避免失误,是不是觉得不会有人真正喜欢自己的,你是不是不管做出多少成绩都觉得自己是个冒牌货。你是不是因为一种硬地羞愧羞耻,连正常的对话都很难进行。如果你无法控制自己这么想,那么你很可能就属于妈妈不敏感也不成熟,孩子高敏感的第四种情况。小时候觉得自己无价值的羞耻是不会消失的,是因为生活中遇到任何情况都能瞬间让我们变回那个因为没有妈妈在身后,不敢往前跑的小孩。然而,既然你并没有做错事,为什么要让自己深受他的影响。被夺去内心的平静呢,我希望有一种一蹴而就的方式能帮我解决这些问题。告诉我怎样面对跟人聊天才能不胡思乱想的压力,怎样才能不焦虑?这些影响我太久了。然而,这并不可能。因为更敏感是低层问题,是骨子里不相信自己有价值的问题。那究竟怎样才能把我们从那个充满恐惧的童年冷冻机里解救出来呢。
我们能做的是学会成为自己的妈妈,和自己建立安全依恋。即使遇到这种生命中的潮起潮落,哪过得再糟糕,哪怕家到中落,我们也总是可以回到我们内心的安全堡垒中。这里我想给你推荐心理治疗师伊米·洛的“圣坛建造法”,你可以找一个安静的地方,可是书桌,可以是沙发,可以使用电脑,可以使用本子,花一些时间记录下来问自己这些问题。第一个问题是他过去,每当你深陷烦恼,心灵失去平衡时是什么帮到了你?我们的回血方式因人而异,关键是我们要探索出属于自己的路,我过去多次自我治愈的时候都做了三件事。第一件是写作,通过写作,我可以治愈自己梳理自己的情感认知。第二件是读书,伟大的文学作品,能给我最大的精神力量。第三件事,找到自己的楷模,恰好在我最焦虑的时候,我的朋友总是云淡风轻的安慰我,大胆靠近身边尊重的人之后,我发现自己也被滋养了。
第二个问题,请问是什么能够给你带来快乐和宁静?找到自己生活的小确幸。拿张三举例子,周末会去虎皮兰浇浇花,带上墨镜在城市的街头走一走,把书店去看看书,带上听听歌。他在每天给自己规定的手机斋戒期,尤其是晚上10:00是灭屏时间。开始静坐冥想半小时,张三从不喝含有咖啡因的茶水和可乐。在和小伙伴连续互动两个小时之后,会告诉自己要休息。不管多么忙,在周末张三都会留出一天的时间让自己去充电,研究者发现确实,高敏感的人确实更容易出现问题,但是他只是在环境失调时是这样。高敏感是个放大器,如果我们放大环境中美好平和艺术积极的一面,我们可能会比别人过得更好。更多可以创建个人环境的事情,可以参考伊尔斯桑得在《高敏感是种天赋》这本书里面提供的清单。
第三个问题,你的生活中能够控制的是什么?我们的生活中有两个词,一是“我想做”,二是“我能做”。以这两个词为坐标,生活中所有的事情都可以落在四象限中的某一个地方。
当事情是我们想做却不能做的,焦虑就不可抗拒的产生了。这个时候首先要做的是减法,要去思考,这件事这个人是不是现在你能影响的。放大自己想做又影响的,接受自己暂时想做,但是不能做的。拍好他的优先级,第二是做乘法,我们超出自己能力范围内,特别想做的就尝试去寻求别人的帮助。最后做加法。当你特别需要控制感的时候,想做的程度一般般,但你能做好的,适当增加这些事情的比例。有些事情,无关利益,但能滋养你的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