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学里,合作真的很难

大家好啊,我是米三勺,一个聚集优质大学生的社区~

今天我们讨论的是大学生之间的合作这个话题

以下是正文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临近期末,马原课公布了作业:同学们随机组合成小组,拍摄剪辑一个与课题有关的视频。


我突然意识到自己半年来尚未担任过任何职务,内心感到些许遗憾。


于是主动担任了组长这一职务,想借此锻炼一下自己的能力。


在强烈责任感的驱使下,我熬夜写完了长达两千字的剧本后,要求大家明天晚八点在报告厅集合排练。


没想到的是第二天直到八点二十,竟然没一个人来,群里也死气沉沉的,@全体成员更显得苍白无力。


可相比于失落,我更想弄明白的是,在大学里,一些集体活动为什么会难以合作?


01


不论是小组作业,还是社团工作,集体活动的本质是将一项繁琐复杂的任务分散化。


从中吸取多人的想法,展开头脑风暴,以便达到1+1>2的双赢效果。


然而领导者由于经验的限制,很容易致使分配任务不均衡。


再加上对大家不够熟悉,很难根据个人特征来安排角色定位。


就拿这次作业来说,由于我是组长,认为自己就应该多做些,只凭我一人就基本完成了作业的80%。


而对于组员,任务量小的就两句台词,任务量大的也不过五六句。


而另一方面,对于剧本中出现的问题,临阵磨刀排练的时候大家才纷纷发言,指出其中的重重问题。


在排练过程中,我也发现有更好的人选可以代替主演,但时间限制,使得重新更换角色变为不可能。


可以这样说,从一开始我承担大部分工作起,就标明了这次任务的不均等。


02


面对无直接利益条件下产生的活动,人们心里会产生惰性。


而这种不重视的态度和心底里绝对不会挂科的自信,导致我经常听到这些话:


“反正这么多人,我就摸个鱼没啥事。”


“我就那两句台词,还用得着参与排练吗?”


……


一旦这种消极的思想在小组内占据了主导,积极性被消耗尽后,最终大家理所当然都不约而同的草草了事。


另外,出现这种现象,也和组员人数过多有着直接联系。


人多不一定力量大,市民责任博弈论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在遇到邻居呼叫救命时,周围人越多,大家就越相信其他人会报警,因而自己报警的几率就会减小。


所以说,在一定程度上,规模越大,人们在团队中的拉力发生的收益越小,就更难实现资源合理配置。


03


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合作伙伴是朋友,所以遇到了问题不好直接指出。


有的同学因为我占用了她们宝贵的时间而显得不耐烦。


也有不专心看剧本的人反复问我一些只要看看剧本就能解决的问题。


整个拍摄过程,如果我不推动进展,大家聚在一起可能就是为了玩手机。


因为是朋友,是一起上课一起参加活动的同学,在达到我忍耐的极限情况下,我还是耐心地指导他们。


这不禁使我想起了电影《中国合伙人》里面的一句话:


不要和你最好的朋友一起开公司。你们的友情未必经得起合作,合作是一件比友谊要求更高的事情。


我们不得不说,在类似的集体活动中,一部分人承担着额外的义务,只是给另一部分人的偷懒付账。



04


以前认为小组作业,社团活动等实际上是一个锻炼团队协作的机会,但实际情况好像不是这样。


把任务分配下去以后,每个人都只想选简单容易的部分。成员之间不配合,不积极,打酱油。


完成一项艰巨的任务,光靠个人的努力是完全不够的。即使队里其他人非常努力,混水摸鱼的行为也会影响工作效率。


木桶效应在这里也同样适用,任务的完成质量取决于对任务积极性最差的那个人。


最后,我认为合作伙伴们的相处模式首先应该是相互尊重。领导者尊重成员的意见,那么也请成员尊重领导者的劳功成果。


底线很危险,请不要再二三碰触。



今天我们的话题讨论完了,希望你有收获哦~

米三勺,一个聚集优质大学生的社区邀请你加入

文/三点冰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