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的4月,我当时所在的集团公司在随州的一家子公司(就称为S公司吧),为了激发内部活力,适应市场竞争,迫切需要进行组织机构改革,以及相应的人员三定工作(定岗定编定员)。
我被领导派往随州,作为集团对该项目的智力支持,协助S公司管理团队推进该工作,由此开始了一段近四、五个月的随州生活。
搞过HR的都知道,组织架构、三定工作,这是人事工作中最复杂、最难搞的工作,涉及到内部岗位聘任、人员安排、工资待遇等诸多敏感问题。这次调整,上到S公司高管配置方案,下到一线员工分流政策,还有部门设置、部长竞聘、部门三定、绩效考核、工资体系等,足够说上两天的,原计划3个月的时间,最后搞了将近五个月。
第一次见到S公司的总经理董总,觉得他非常随和,没有老总的架子,他专门为我介绍了S公司的情况,以及想通过这次变革所取得的效果,还让当时的综合管理部部长老吴专门协助我的工作。在随后的工作中,他多次与我单独促谈,放下架子倾听我的真实想法,排除干扰,最终让这个项目沿着正确而有效的方向发展。
董总家在武汉,每周开车往返随州与武汉之间,2个多小时车程。我当时也住在武汉江夏,于是每周一早晨,就搭乘董总的车一起到随州,周五临近下班,就和他一起回武汉。董总还专门为我准备了一间大号独立办公室,让我有一个安静、封闭的环境,便于整理思路梳理文档,与人沟通交流,我一下子感觉享受到了老总级别的待遇。
S公司在随州城东有一处房产,上下两层的复式楼,6、7个房间,平时公司的高管们都住在那里,相当于宿舍吧。宿舍另外还有2、3间客房,我被安排住在里面,条件不错,热水、空调、床上用品一应俱全,每天早晨和他们一起到公司,下午一起下班回到宿舍。
每天午餐和晚餐都在公司食堂解决,早晨便跟着董总等几个领导,尝遍随州街头巷尾的早餐,排骨面、牛肉面是吃的最多的,而拐子饭则是最让人记忆深刻的早餐。
第一次被他们带着去吃拐子饭,去了一间大敞门的小店,早晨不到8点,人已经熙熙攘攘,要挤着拼桌子才能坐下了,店内几个土炉子,每个炉子上面一口大瓦罐汤锅或者大铁锅,进门就闻到浓浓的卤香味。
老板左手拿一个瓷碗,右手拿一大勺,问我,吃什么打底的?我一愣,后来才明白,打底的菜有千张、豆芽、豆腐、海带等等,而上面的荤菜就是大名鼎鼎的“拐子”,我们也叫它“猪弯弯”。拐子是猪脚部分的“活肉”,吃起来油而不腻,许多女士非常喜爱。大铁锅卤炖后的拐子入口软烂无渣、肥而不腻、香气四溢,让人一大早就食欲大开。
除了拐子,荤菜也有其他多种选择,比如滑鱼(我最喜欢)、滑肉、三鲜、鸡子、排骨等,由君选择,还有小菜和炸小鱼,再盛上一碗米饭,一大早就满满的勾起食欲,这是我见过的最正宗的“吃早饭”了,我第一次见到早餐吃大米饭的。
吃完这份看相很亲民、用料很扎实的拐子饭,再盛上一碗早上煮米饭时提取的米汤,如果饭不够,随便加,那个小菜和炸鱼也是随便吃,这一大早的,让人真正体会到什么叫“早餐吃饱”。
隔个三两天,董总就会带我去吃拐子饭,而且都是人总是很多的那一家(名字记不起来了),有时还一边对我说,我年轻还在长身体,这个项目工作又这么费脑筋,早晨要多吃点,吃饱点。而我每次也都不会客气,每次都会吃完足份的拐子饭外加一小碗米汤,每次吃拐子饭,就感觉早餐的食欲被那卤香给激发出来了,精神焕发。
后来,我得知拐子饭最初是出自随州广水马坪镇,据说,清朝初期,一位陈姓码头工人腹中饥饿,就将当时人们并不看重的猪脚、猪肠等放在土罐里,加上一些作料,用慢火熬熟,和以米饭食之,味道鲜美,解饥解乏。这就是拐子饭的来历,难怪董总会对我说多吃点,原来是有这个由来。
在随州几个月,每天早晨,由董总他们领着,吃东吃西,从来没有付过一次钱,工作上得益于他们的配合,我也圆满的完成了自己的任务,得到了集团领导的肯定。但我知道,正是以董总为代表的管理团队给予的支持,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环境,对我工作和生活真切的关怀,才让我能发挥出最大的能量。
如今10年了,那一碗让人充满能力开启一天工作的拐子饭已经深深刻在我的脑海里,而董总那锐意进取、坚定变革、扶植后辈的形象,也一直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我。
-END-
拐子饭介绍:
将整个猪腿买回来去毛洗净,用砍刀剁为每个四两左右大小放入装有卤水的大铁锅之中卤制出来。用餐时,用一个大碗盛上一大碗米饭,外加一个拐子,另外十几种荤素配菜自由搭配,另用一个小碗盛上一碗早上煮米饭时提取的米汤。
拐子入口软烂无渣、肥而不腻、香气四溢、胶棉而不沾牙,达到了落口消融的境界,肘子丰富的胶质和蹄筋“筋、骨、肉的的错综复杂”体现得淋漓精致,一顿香气诱人的拐子饭便会让你食欲大开。
拐子饭起初称之为髈腿饭,其后由最初创始人陈申涛先生,从猪脚的形态上,正式命名为“拐子饭”,俗称腿拐子,时至今日,在随州马坪镇仍旧以“拐子饭”相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