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燕子【1期2班】刻意练习Day15:
原文:
如今,我一听见“嗡儿,嗡儿”的声音,脑子里便显出一弯残月来,黄黄的,像一瓣香蕉似的吊在那棵榆树梢上;院子里是朦朦胧胧的,露水正顺着草根往上爬;一个灰发的老人在那里摇纺车,身下垫一块蒲团,一条腿屈着,一条腿压在纺车底杆上,那车轮儿转得像一片雾,又像一团梦,分明又是一盘磁音带了,唱着低低的、无穷无尽的乡曲……这老人,就是我的母亲,一个没有文化的、普普通通的山地小脚女人。
背景阅读资料:https://shimo.im/docs/AktKwgLEusIy4SeY/ 《(节选纺车声声)母亲—贾平凹》
【分析】
1、原文运用通感的手法,第一句话通过声音的回忆,忆起当年的某一个特殊场景。并通过听觉、视觉的五感描写,以及比喻、拟人等修辞,描绘出这一场景。
2、第二句话引出人物,通过老人的一系列动作描写,用细节介绍了老人正在“摇纺车”这个情景。
3、车轮儿转得像雾、像梦,像磁带,一系列比喻,将回忆拉回到现实。最终水落石出——这个老人,是我的母亲。
【刻意练习】
如今,我一看见这条晨光下波光粼粼的河流,脑子里便显出一抹红霞来,红红的,像一个巨大的熟透了的香橙挂在那弯天空中;水塘边是朦朦胧胧的,鱼儿还躲在水底的水草下;一个满头灰白的老人在那里洗衣裳,膝盖弯曲着跪在石板上,身子压下来,驼着背,一只手拽着衣服的一角,一只手反复来回揉搓,那衣服被揉搓的笑出了声,像是童年的一首歌,又像昨日的一个梦,分明又是一幅画了,画着熟悉的、或明或暗的童年生活……
这老人,就是我奶奶,一个没有文化的、普普通通的、从小就做了童养媳的小脚女人。
【对比思考】写的是记忆中奶奶带着我一起在水塘边洗衣裳的片段。记忆中,都是特别早的早晨,奶奶半跪在那里,她洗衣裳一定是要把衣服放在鼻下闻一闻,直到闻到衣服的清香才作罢。永远怀念奶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