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之 生气通天论
原文:因于寒,欲如运枢,起居如惊,神气乃浮。
因于暑,汗,烦则喘喝,静则多言,体若燔炭,汗出乃散。
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緛短,小筋弛长,緛短为拘,弛长为痿。
因于气,为肿。四维相代,阳气乃竭。
受寒邪,阳气就像门的轴一样被束缚在内,如果起居妄动,阳气则不固密而外越。
受暑邪,易出汗、烦躁则气喘有声,安静时话多,若身体像炭烧似的热,要发汗热邪才退。
受湿邪,头很沉像裹了重物。湿热相兼不排除,就会大筋收缩叫拘,小筋弛弱叫痿。
受风邪,为肿。四种邪气交替不断伤害,阳气慢慢衰竭了。
【感受】人与自然交通中,阳气如果受外界不同邪气侵害,所引起的身体反应。
原文:阳气者,烦劳则张,精绝,辟积于夏,使人煎厥。目盲不可以视,耳闭不可以听,溃溃乎若坏都,汩汩乎不可止。
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有伤于筋,纵,其若不容。汗出偏沮,使人偏枯。汗出见湿,乃生痤疿。
高梁之变,足生大疽,受如持虚。
劳汗当风,寒薄为皶,郁乃痤。
人的阳气,若频繁劳累就会亢盛外越,内耗阴精不生,积累到夏季,使人患煎厥:眼睛看不到、耳朵听不见,就像洪水溃散都城,急流奔泻不可收拾。
人的阳气,若大怒致使气与身体断绝,血随气上瘀于头部,使人突然昏厥。筋也会受损,弛纵不收,而不能随意运动。经常半身出汗的,会偏瘫。出汗见湿邪,又出疮疖和痱子。
吃多了肥甘厚味,足以引发大疽(一种毒疮),发病就好像拿着空器皿盛东西一样容易。
劳动后出汗时,遇到风寒之邪,迫聚于皮腠形成粉刺,郁积化热而成疮疖。
【感受】前文到圣人传精神、清净则志意治,都讲到人的守神则阳气固。那这段就列出了人过度劳神、神怒、神贪、神不备时病邪就趁虚而入了。趁虚而入的部位与上篇的“失之则内闭九窍,外壅肌肉,卫气散解”呼应,劳神致使的煎厥病症就是目盲耳闭,怒神引起的筋受损接着又是皮肤病,神贪吃太多吸收不了、神不备出汗遇寒都会伤卫气症状就是皮肤病。
原文: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
开阖不得,寒气从之,乃生大偻。营气不从,逆于肉理,乃生痈肿。陷脉为瘘,流连肉腠。
俞气化薄,传为善畏,及为惊骇。
魄汗未尽,形弱而气烁,穴俞以闭,发为风虐。
阳气专精不乱则养神,柔畅养筋。
阳气开合不恰当,寒气侵入会引起佝偻,营气(脉中之气)就不顺,逆行到肉腠间形成局部肿胀。寒邪陷于血脉中,会成为瘘疮(瘘是一种慢性的溃疡症),留滞在肌肉纹理,很难痊愈。
如果寒邪深入经络上的俞穴侵入到脏腑,可能会出现善畏和惊骇的症状(阳气受伤,风寒邪气从经俞而入,阳气的气化功能受到影响渐趋薄弱,邪气乘虚传变,通过经俞而入于内脏,伤人之神志,就出现了善畏、善惊、善恐等神志不安的表现)。
因为神不守大汗一直出,形体弱且气散,俞穴闭塞不通,致使邪气留在体内,寒热交迫,就会发生风疟。
【感受】这里深入讲到病邪越过阳气的保护,是如何一步一步侵入身体的营气、血脉、肌肉、穴、神、气,越来越严重。
原文:故风者,百病之始也,清净,则肉凑闭,阳气拒,虽有大风苛毒,弗之能害。此因时之序也。
风是很多病的诱因,意志清净,肉凑闭,阳气卫外,即使有大风毒害,也伤害不了。这是顺应自然规律的原因。
原文:故病久则传化,上下不并,良医弗为。故阳蓄积病、死,而阳气当隔,隔者当泻。
故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阳气生,日中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
是故暮而收拒,无扰筋骨,无见雾露。反此三时,形乃困薄。
所以若病太久致使转化为上下不通,气机升降失常,有高明医生也治不好。阳气不能蓄积不通,用泻法通阳。
阳气,一整个白天主要在外运行,日出阳气生,中午阳气盛,日在西方时阳气虚,汗孔等气门也关闭了。
所以夜幕后阳气收藏拒邪气于外,不扰动筋骨,不出门见雾露。如果与日出日落日落规律相反,形体被邪气侵扰困乏而衰薄。
【感受】阳气在白天运行,所以白天多做事、劳动、运动都是与阳气相协调的,晚上阳气闭藏身体内,就不要惊扰阳气了,所以大家晚上就别运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