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小蝌蚪找妈妈》一课尝试组织化合作“提问式”学习以后,我决定把《我是什么》和《雾在哪里》两课尝试进行组织化合作自主学习。
操作步骤初做尝试,有待优化。但今天先按上课的流程与大家分享:
一、读熟文章,让学生对课文内容做到了熟于心。
二、老师引领大问题:找出两课的相同点。
三、学生结合自己对文本的了解,提出相同点。
四、组内交流,去同存异。只保留不重复的答题点,由每组的执笔人进行整理。
五、组间交流,去同存异,补充记录。整理出全部相同点。
六、结合相同点,进行展示。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找到了以下主要共同点。在展示过程中,老师对共同点进行补充指导,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文本:
1.都写的自然气象,天上的事情——我引导学生归纳自然气象的科普,及文章使用到的拟人写法。
2.题目都是个问题,答案在文中找到——我们就解答了问题。
3.这些气象既对人有帮助,又有危害——我们就讨论了好还是坏,应该如何客观对待。在这个环节,激发了学生的展示欲望。有同学展示了水库、水坝的工作原理。有同学与大家分享了南水北调、引黄济青等水利工程。还有同学与我们分享了洪涝带来的危害及注意事项。在关于“雾”的讨论中,我们引申到了“雾霾”,留做了课堂小尾巴,作为调查作业来了解。
4.最后总结:如何珍惜用水。如何安全驾驶。
原本是两堂科普童话课程,却在孩子们组织化合作学习的探究下引申出了很多新话题:比如环保,比如安全驾驶等等。
我相信,激活孩子们的语文思维,把语文学习带入生活中,才会让这个学科富有生命力,更加被学生所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