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再畏惧当众说话与演讲》课程1
对于当众说话的畏惧,相信大家都不会陌生。小到在会议上被指名提问,大到在展会上代表公司演讲,当众人的目光汇聚到自己的身上,总会有一种紧张和担心的情绪伴随着我们。幸运的是,有一些方法,可以帮助我们解决这个难题。简单来说,有两个大方向:一是克服恐惧,二是提高表达能力。在开始学习方法前,我们先来谈一谈什么是“当众说话与演讲”。
什么是当众说话与演讲?1.一对多,2.有目标。
当众说话涵盖了各种场合,比如工作中,在会议上发言、向客户展示方案;社交中,和领导同事吃饭、认识新朋友等等。这时,无论你面对的是一群熟人还是陌生人,只要你是讲话的主角,有明确的目标,都属于当众说话。
在职场上有目标我能理解,可是在社交活动中也有目标吗?在社交场合,大家通过你的言行去认识你,你的每一次表达、每一个观点,都不断塑造着你在别人心中的形象。所以在社交中,公开表达的目标就是塑造自己的形象,这就是所谓的“印象管理”。
Part1 当众说话与演讲比你想像的更重要。
丘吉尔曾说过一句话:你能面对多少人,未来就有多大的成就。正是因为有卓越的演讲能力,丘吉尔才能在二战中凝聚人心,鼓舞士气,带领英国度过最黑暗的时期。
为什么当众说话如此重要?
丘吉尔身为首相,他的演讲面对的是全体国民,影响的是国家命运;而我们平时的演讲汇报、周会分享,甚至是和客户吃饭,虽然只是面对着一个小群体,也同样影响着我们个人的职业发展。
不敢、不会当众说话造成的损失有时不那么明显,但你可能没想过,它也会成为阻碍职业发展的绊脚石。
1.告别职场小透明,不被知道的努力就是不努力
重要的项目不给你做?从来没有被公开表扬?甚至共事几个月的上司都记不清你的名字?如果你有这些情况,很抱歉,你可能已经成为职场小透明了。
虽然你工作踏实又努力,默默做了很多,但因为在每一次集体会议中,领导问你意见时,你都说不出个所以然;每一次当众做报告的机会,你都让给了看起来更会演讲的同事;每一次和客户吃饭时,你都闷声吃饭,把沉默当成低调。
因为在重要的场合,你没能抓住展现自我的机会,所以上司、同事、客户都不了解你的工作和能力。
因此,如果我们做了10分的努力,就要做出10分的发言。
2.当众说话决定了你的弱关系,从而决定你的职业发展
社会学家马克·格兰诺维特根据研究发现,在获得的工作机会的人里,通过强关系(亲朋好友)获得工作的人数只有3成,而近7成的人是通过弱关系(职场上产生的关系)找到工作的。在今天这个信息社会,弱关系已经成为寻找工作的主要途径了。
回想一下我们自己的生活,即便我们通过亲朋好友的强关系找到了工作,但从长远的职业发展来看,还是需要不断建立并培养自己的“人脉”资源——即职场上的弱关系群体。
而这些弱关系群体,基本都是我们在当众说话与演讲时的听众,他们平时与你往来并不紧密,没有机会也没有时间去了解你。但一两次优秀的发言,就可以帮你展现自己清晰思考和逻辑表达的能力,让他们记住你。
简而言之,当众说话与演讲是职场中最重要的隐性竞争力。
很多人隐约知道当众说话的能力很重要,却没有意识到,做不好这件事会给自己带来多大的损失。
我现在意识到了,可一旦要我在一群人面前讲话,我会有些害怕、脸红,甚至声音都会抖。其实,大多数人都和你一样,当众说话时会感到紧张。美国有一项针对3000名居民的调查,研究人们最害怕的事情,结果是这样的:
公开演讲(speaking before a group)排名第一,而死亡(death)竟然只排到第五。所以,面对演讲,大家都会害怕,你并不是唯一一个。马克·吐温也说过,世界上有两种演讲者:紧张的和故作镇定的。不过,就算知道自己会紧张,多数人也不会主动寻求改变。要寻求改变,就要从自我了解开始。
相信你有这样的体验:在陌生人社交场合,在公司的团队小会中,你总能很好地说出自己的想法,但遇到比较大的场合就开始过分紧张了。其实大部分人都是这样,那么,如何才能在正式场合中也表现得大方自然呢?下面会有答案。
Part2 不健康的焦虑
其实,一般我们所说的紧张、恐惧,都属于焦虑的情绪。那什么是焦虑呢?焦虑的定义是一系列不安的情绪和行动倾向。不过,“焦虑”一词看似负面,但如果没有焦虑,人类根本活不下来。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因为有了不安和担忧的感觉,才能避开未知的危险,延续生命。他们听到草丛里的响声,感到不安,因此能避开危险的动物;他们担心明天吃什么,才努力劳作,囤积粮食,活了下来。所以,焦虑早已写在人类的基因中,是人类自我保护的一种手段。现代社会也是如此,比如当你感觉升职压力很大时,你会焦虑,但这也会让你更加努力,提高自己的竞争力。所以,有焦虑是正常的。适当的焦虑对我们是有益的、健康的,它让我们更有动力为自己实现目标。
那为什么会产生焦虑呢,其实是我们的想法在背后影响情绪。当你开始非常在意是否可以精彩表现,对一两次失误耿耿于怀的时候,就会出现焦虑。健康的、适当的焦虑有助于你实现自己的目标。但是,当焦虑过度——即变成不健康的焦虑时,它不但帮不了你,还会害你。而且心理学家阿尔伯特·埃利斯(Albert Ellis)还指出了一个残酷的真相——大部分人怀有的焦虑都是不健康的。想要克服不健康的焦虑,我们需要找到背后的原因,然后对症下药。从本质上来说,焦虑这种情绪来源于我们的想法和信念。但当你的想法包含很多的主观臆断,而不是源于客观事实,并且让你产生长时间的情绪困扰的话,就是不合理的信念——即非理性信念。
我们为什么会有不健康的焦虑?
在美国和加拿大被公认为最有影响力的应用心理学家中,阿尔伯特·埃利斯排在第二名(人本主义心理学大师卡尔·罗杰斯第一,大名鼎鼎的弗洛伊德排名第三),他是理性情绪行为疗法之父,认知行为疗法鼻祖。
埃利斯提出,不健康的焦虑,归根究底,是因为我们心里的非理性信念所导致的,这些信念乍一眼看上去不是我们的想法,但其实常常隐藏在我们心里,不被察觉。非理性信念主要有以下三种:
(一)过度概括
思考模式:以自己做的一件事情的结果好坏,来评价自己的为人价值。
这是一种以偏概全、夸张的思维方式,就像用书的封面去评价一本书一样。
例子:一次演讲失败就认为自己永远学不会演讲;一次求职失败就认为自己一无是处;一次失恋就觉得自己找不到幸福,一遇到事情就觉得自己完蛋了,喜欢把事情的后果想象到十分糟糕的地步,喜欢说“万一...怎么办?”
后果:由此很容易产生自责、自暴自弃和极度沮丧焦虑的心情,影响到之后的行动;很容易指责他人,产生愤怒和敌意的情绪。
(二)过度依赖他人评价
思考模式:过于在意别人的眼光,把自尊建立于外部评价上,自我价值感较弱。
这种信念常伴随着“每个人都要获得周围生活中每位重要人物的赞许和认可”的观点,虽然人们一般不会把话想得这么具体,但这是潜在的普遍想法。
例子:演讲时会觉得台下人不耐烦,或者在笑自己;尽管有好想法,在会议里还是一声不吭,生怕被批评、被责备和被嘲笑;时常过度想象他人对自己的看法,却缺少事实根据。
后果:会花很多时间去担忧,会想办法尽量让每个人都满意。但事实是,没人能博取每个人的喜欢,而且他人对我们的评价常常带有自己的主观想法。过度依赖他们的评价,会扰乱我们的自我认知,且学不会为自己的决定负责。
(三)绝对化的想法
思考模式:我一定要如何如何,他应该如何如何,世界必须如何如何。
以自己的意愿为出发点,这种信念常与“应该”“绝对”“一定”等词联系在一起,也常伴随着“一个人绝不能在重要的任务(工作、学业、感情、生意、性生活)上失败”的观点。
例子:在感情中,我对ta那么好,ta怎么可以不对我好;工作中,我一定要做好每一个重要项目,展现出我的优秀水平和能力。
后果:绝对化的想法很容易让人陷入不正常的心理状态,当人们实现不了时,会更加焦虑和愤怒。
这3种常见的非理性信念,其实都是不合理的害怕,害怕自己没有价值,害怕自己不被他人接纳,害怕自己不能成功完成某件事。这些过度的恐惧导致了不健康的焦虑,从而对我们的公开表达心态产生了极其恶劣的影响。如果能认识、理解并转变这些非理性信念,就可以把不健康的焦虑转为健康的焦虑。而转变非理性信念的方法,应用心理学家阿尔伯特·埃利斯已经提出,即理性情绪行为疗法(Rational Emotive Behaviour Therapy)。
具体要怎么做呢?别着急,由于内容较多,我们今天没法细讲这个疗法。明天,我们会详细讲解如何利用“ABCD模型”和暴露疗法,转变非理性信念。
可是,要想学会当众说话与演讲,只要改变非理性信念,不再害怕就够了吗?当然不是,只消除过度焦虑还不够,若自身能力没跟上,还是会没底气,也学不会公开表达。
Part3 当众说话与演讲的必备能力
当众说话与演讲需要五大能力。
关于如何培养和锻炼这五大能力,我们会在之后的课程里详细展开,好,现在来回顾一下今天课程的主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