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会遇到有家长提问:赖思佳本来很优秀吧?针对于这样的质疑,反思一下在我们现实生活中,从事各行各业工作都需要上岗证,而唯独当父母不需要,大多都是“未学养子而后嫁人者”。对此我们不妨也思考一下:
第一、哪个孩子天生不优秀呢?每个孩子都会吃喝拉撒睡、会说话、会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吧?父母凭什么认为自己的孩子就不优秀呢?
第二、但是为什么后来差距越来越大了呢?是因为父母不同,所接受到的家庭教育也不同。
第三、如果父母觉得自己不够优秀,在教育孩子方面没有好的、行之有效的方法。那么我们可以当下行动,跟着优秀的父母学习,采用人家教育成功的方法,比如赖思佳的父母把她教育成功的方法。
第四、就算人家原本优秀,人家已经那么优秀的孩子都在学习经典,那我们为什么不学习呢?
第五、《卡尔维特的教育》这本书,相信很多家长都看过。卡尔·维特是19世纪德国的一位著名的天才,他八九岁时就能自由运用德语、法语、意大利语、拉丁语、英语和希腊语这六国语言;并且通晓动物学、植物学、物理学、化学,尤其擅长数学;10岁他进入了哥廷根大学;年仅14岁被授予哲学博士学位;16岁获得法学博士学位,并被任命为柏林大学的法学教授;23岁他出版《但丁的误解》一书,成为研究但丁的权威。与那些过早失去后劲的神童们不同,威特一生都在德国的著名大学里授学,在有口皆碑的赞扬声中一直讲到1883年逝世为止。这样的一位神童是怎么来的呢?他出生后可是被人们认书是个痴呆婴儿。之所以他这么优秀,完全是因为他父亲教育有方。
第六、孔子小时候很孝顺,看到相依为命的妈妈生病,很想有能力照顾妈妈,但他什么都不会、也不懂,所以才立志要读书,要学习。
可见,所谓的天才,圣人,都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经过后天培养出来所取得的成就。
在我们育心,比较早开始系统学习经典的优秀的孩子也很多,例如北京马桂兰老师的女儿叶子,系统学习经典十年,小学成绩一般,但由于有经典的累积基础,积小成高大,到了初中就开始崭露头角了,而且中考考上了北京最好的中学。还有浙江涂建琴老师的儿子,刚上初中时是“网吧少年”,但经过涂老师三年的亲子陪伴系统读经的影响下,最后中考也考上了当地最好的中学。
所以孩子都是生而神灵,孩子就是家庭的一粒种子,家庭就是一片土壤,父母就是辛勤的农夫,如何种好庄稼,要遵循一定的自规律(抓住教育最佳时期),才能有更好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