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剩下的孩子》——昌吉站果妈阅读书友会第十八期复盘
书友会时间:2019年3月4日
书友会复盘时间:2019年3月11日
书友会参与人员:带领人席慧,刘霞,张海英,付丽丽,关艳梅,杨晓玲,毛晓丽,郭艳芳(非会员),赵萍(非会员)
书友会形式:线上——微信语音群
书友会复盘人员:席慧
一,回顾目标:
1.预期目标:
A.尝试在线上带领大家快速读完一本书,缓解大家只买书,却没有时间读书的焦虑。
B.发现书的美好,和读书的乐趣,自主阅读不可被代替。
C.感悟书中细腻的情感,做温暖的人,真实的人。
D.宣传果妈阅读。
二.评估结果:
1. 这本书是一个故事,中间有大量令人感动的心理描写和情感描述。我靠一个人讲述的方式,讲完了整个故事,中间特别打动我自己的情感描述,我念了书中的句子,并截图给大家,中途也穿插了一些图片(与所念文字应景的图片)。同时书里扎克特别强大,在整个故事中,他不停地用各种方式疗愈自己,我把这些点设置成了问题,等大家有了自己的猜测后,我念了文章的原文给大家。
所以我想传达的信息我基本都传达到了。
2.线下的形式果然吸引了外地的朋友,这样我们书友会的影响力又可以扩张一点点。
3.有很多妈妈反馈,我讲述完,让她很感动。说明我还是把书中能打动人的故事细节找对了,找准了。
三,主要亮点:
1. 书的分享让妈妈们很有感触,没读过的妈妈觉得很好奇,决定买书读。读过的妈妈说又重温一遍,再被温暖一次。
客观:《剩下的孩子》本身就是一本震撼人心的疗愈书籍。书里真实的情感,描写的特别细腻,所以特别打动人。
主观:一个故事之所以打动人,就是在于细节和真实的情感,所以我带领书友会没有脱离过书本身,都是用书本身来提供素材,让大家去感悟。
2.与果妈阅读联系起来
客观:虽然这是一本小说,看似和我们平时的育儿是两个概念的书,但我们都达成共识,多读小说,果然可以让我们变得更细腻,更能像一个有血有肉的妈妈,做一个能感知孩子真实情绪,而不是靠各种工具的“机械”妈妈。
主观:在准备的过程中,把这些书中发现的亮点准备到活动中。比如孩子在遇到恐惧和害怕时真实的想法,孩子用颜色疗愈,在阅读中找答案等等,这些都是我们可以学习,并落地实践的。
3.整个过程没有干扰。提前做了微信群使用图解培训,所以这次整个过程没有被打扰。
主观:经过上次的书友会,会针对不足加以改进。
四,主要不足:
1.最最大的不足,我居然事先不知道微信聊天群只能容纳九个人,所以当时报名的好多妈妈都没能进来。
主观:要尝试更好的工具,头脑中设想用某个聊天室,但还没有成形。
2.时间不想做得太长,但这样整个过程几乎成了零参与。
主观:本来就是想做带领大家快速读一本书的书友会,但后来感觉,这样没有互动的书友会还是寂寞了一点,需要我想想更好的办法。
五,行动计划:
1.开始做:继续尝试这样的形式,寻找新的工具开展这样的书友会,让更多的小伙伴参与,也让我们的内容更丰富。
2.停止做:停止大段的“独角戏”的分享,尝试多引导,多设悬念,引起大家的好奇,和果妈说的先思考,再看书,发展新知。
3.继续做: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