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国学,王小波谈论的也挺多,在《我看国学》和《智慧与国学》中大概讲述了他对国学的看法。
说起国学来,这可真是一门水太深的学问,需要极下功夫。四书五经,二十四史,程朱理学,若能全浏览一遍,已然是大家,要是能精通一本亦是不同于常人,更别说能本本精通。虽然没看过全部,但总见过听过一些。孔子会一本正经的说些大实话;孟子善用修辞,推己及人,推不了的时候就说人家是禽兽,小人,比如说墨子的时候,“无君无父,是禽兽也。”;朱熹,有人说他创造阴阳五行是民族的宝贵遗产,他的“格物”也影响深远,也有人说他实际上是没有原则和虚伪之人,更有人认为他的“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禁锢了民族个性上千年。那不管是谁,我总能发现,国学发展之甚枝叶繁多得益于众多文人相助。诞生了相当多的哲学家,伦理学家,思想家,可以说精神文化领域无人能出我们之右。可纵观咱们国家几千年的文明史,怎么就出不了自认、科学、物理、化学家呢?
在《我看国学》中作者曾把孔子孟子与爱因斯坦,法拉第作比较,我认为这是不妥的。一是年代不同,孔孟那都是上千年的人物了,祖宗的祖宗了,而法拉第和爱因斯坦那都是近百年才有的人物,所处时期不同自然没有可比性。二是领域不同,孔孟是我们熟知的思想家,而牛顿,莱布尼茨,爱因斯坦之流是数学家,科学家,所以领域不同,相互比较亦不恰当。我忍可以比较的是他们对各自时代的影响以及他们所代表的的两种不同文化。首先,对各自时代的影响,就拿孔孟而言,他们所倡导的“仁”“因材施教”“民贵君轻”“仁义礼智信”种种在当代我们看来似乎稀疏平常,但你要想,他们所处的年代是上千前的春秋战国,人类智慧的启蒙阶段,能提出这些观点,在当时可谓是振聋发聩,这就好像是一群两岁婴儿团团坐,突然有个婴儿开始给你背起了论语就问你惊不惊讶。那牛顿爱因斯坦对时代的影响更不用说,这些人的事迹如雷贯耳。其次,孔孟儒学沿袭至今,依然深根与国人骨子里,而西方学者,罗素先生说:“他赞成不以成败利钝地追求客观真理。”正如王小波写道:“我觉得西方的智者有一股不管三七二十一,总要把自己往聪明利弄得劲头儿。为了变得聪明,就需要种种知识,不管电磁效应有没有用,我们先知道而来在说。换言之,追求智慧与利益无关,这是一种兴趣。现代文明的特快列车竟发轫于一种兴趣,说来叫人不能相信,但恐怕真实这样。”说来也让人奇怪,国学里面也常常强调学以致用,可这至用用到哪里去了呢?这大概是就是与西方国学智慧的区别,二者都是动脑子,一个动精神脑子,一个是物质脑子。
其实拿国学与西方比较相当不易,毕竟中华文化沿袭千年,国学作品浩如烟还,博大精深,可西方著作,同时期除了宗教著作就是神话故事,所以只能借一两种学问之后的文化传承作比较。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源于鸦片战争,坚船利炮打醒了我们。在这之前我们都一直在研究“仁”“道”“礼”这些虚无缥缈的东西。
那现在我们该如何正确看待我们的国学?王小波认为少的是一种钻研精神,“旧时读书人能把四书五经背的烂熟,随便点两个字就能知道它在书中什么地方,这种钻研精神虽然可佩,可做法却十足是神经病。背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背的一字不差也成不了物理学家,因为真正的学问不在字句上,在于思想。”其次学国学并不都要以把别人比下去为荣,虽然国学作品众多,但经典也是可以数的过来。四书五经再好也不能几千年的念,就好像口香糖,再好吃你老嚼也是会没味的。就拿《论语》来说吧, 这已经学了上千年一代代巨儒比比皆是,这已经被钻研的极透,被无数人钻过,总有人比你钻的更透,里面的思想你学也就学会了若拿出来显摆那就不对了。最后四书五经说到底这本就是几本书,你若硬要把大千世界都塞在其中。梁任公说:“整个世界都要靠中国文化的精神去救。”这话听着提气,可仔细一想,地球被小行星撞了然后靠东方文化来救?无非是满足我们的救世情节,这也是最后一点,告别我们以国学为主的救世情节,其背后正式挟国学已自重的民族优越主义。
对于国学,我们主要还是继承与发扬,而不是照搬全抄,老想着几千年的贤者指挥当代的发展,这不得不说太过于异想天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