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计---胜战计之借刀杀人
【原文】
敌已明,友未定,引友杀敌,不自出力。
【翻译】
敌人已经明确,盟友的态度尚在犹豫之中,这时应极力设法诱使盟友去攻打敌人,以保存自己的实力。
借刀杀人,指不用自己的刀而借用别人的刀去杀人,这样自己既可以不被发现,又可以在危急的时候嫁祸于人。
敌对势力的迹象已经显露出来,如果又发现另一种态度不明的势力正在发展,且不久就会有所行动,这时就应借此势力去摧毁敌人。保存自己的实力,利用现有的矛盾,巧妙借用第三力量击破敌人,达到自己的目的。
【案例】
案例一----郑桓公将要攻打郐国,先罗列了郐国的豪杰、忠臣、善辩智者、英勇果敢之士的名单,公开张贴布告,说要把郐国的良田赠送给他们,封给他们各种官爵,并在城郊设起祭坛,把名单埋在地下,杀鸡血染锦缎,装作盟誓的样子。
郐国国君以为国内这些豪杰、良臣要勾结郑国作乱,便按照以上公布的名单把他们一个个杀掉了。桓公看到郐国豪杰、良臣都已除尽,便马上攻打郐国,并占领了郐国。
案例二----诸葛亮与吴国结盟,抗拒曹操。当关羽围攻魏地襄阳、樊城时,曹操吓得准备迁都。司马懿及蒋济劝说曹操道:“刘备、孙权表面上是亲戚,实际上隔阂却很深,如果关羽的目的达到了,孙权内心肯定是不甘愿的。
因此,可以派人去劝说孙权攻关羽后方,答应割让江南的土地封给孙权,这样,樊城的包围就会自然解除。”曹操听从此计,关羽终于败走麦城,最后被孙权所擒。
案例三----刘备借刀除吕布
公元196年,吕布率领军队进攻刘备的地盘。刘备大败,不得不去投奔了曹操。后来曹操率兵攻打吕布,并俘虏了吕布。
吕布向曹操求情说;“明公您所担心的对手中没有人比我吕布更强,有我在您就不用担心了。您率领步兵,我率领骑兵,平定天下就如吹灰一样容易。
”曹操被吕布说动了心,便想留下吕布,以增强自我势力。此时刘备正在曹操身旁,他心中憎恨吕布,于是趁机提醒曹操 :“ 你不记得董卓的事情了吗?他可是吕布害死的。”
曹操听了刘备的话,立刻命人将吕布绞死,就这样,刘备借了曹操的之力,如愿除掉了吕布。
可刘备为什么非要杀吕布呢?是真的担心曹操的安危吗?显然不是的。
刘备这时没什么势力,他暂时栖身在曹营,但他心怀大计。曹操若与吕布联合,必给刘备未来的事业带来重大阻力。
吕布英勇过人,武功盖世。先前,虎牢关一战,吕布一人独战刘备、关羽、张飞,且进退自如。如果他与曹操联合,天下哪还有敌手呢?刘备以此一言而杀吕布,正是他“借刀杀人”之智。
借刀杀人此计多是封建官僚之间尔虞我诈、相互利用的一种政治权术。
用在军事上,主要体现在善于利用第三者的力量,或者善于利用或者制造敌人内部的矛盾,达到取胜的目的。
在现代商战中,“借刀杀人”有其特殊含义、这就是通过借钱财、借技术、借人才等,以壮大自己的企业、从而去战胜竞争对手。
运用到生活中就是‘借势’,狐假虎威就是借势的一种,吹牛皮也是。
运用到个人职业中就是找个好的平台,交一个潜力大的同事,自己在借助别人的力量完成自己的事情,而别人何尝不是这样想的呢,这样做的呢?爱人者,人恒爱之。
【步骤】
借刀杀人的实施需要精细的计划和准备。首先,要找到一个能够为自己达到目的的借口或理由,以便让他人为自己出头。其次,要选对合适的人,让他人认为这件事与自己的利益密切相关,从而愿意出手相助。最后,要注意控制好局面,避免借刀的人失控而导致事态失控。
【详解】
第一步----选定一个适当的目标。目标通常是与自己存在利益冲突的人,但也可以是那些容易被指责的人。
第二部----找到一个中立的第三方,用来执行计划。这个第三方需要和被害人有矛盾,但和自己没有过多的关系,否则就会暴露我们的真实意图。这个第三方可以是一个竞争对手、一个敌人或者一个受到被害人压迫的人。
第三步----在实施计划前,需要进行充分的准备工作以及备用计划,还有反制的手段。
第四步----需要安排好第三方的行动,需要保证对方的行动不会被发现并可以通过提供物质激励、承诺保护和适当的威胁等手段来确保第三方的忠诚度。
第五步----做局,下套,挖坑
第六步----分配战利品
借刀杀人这是阴谋而非阳谋。因为借刀杀人是借他人之手除掉对手,自己不用抛头露面,是间接杀人,所以平时不可不防,当然必要时也不妨一用。“艰于力则借敌之力,难与诛则借敌之刃。”这正是“借刀杀人”的精炼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