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这个题目我就想到了儿子小时候学拉丁舞、画国画、弹钢琴,都是他自己选的,他爱就学,不爱就不学(从不强迫)。钢琴是8岁开始学的,对于学钢琴来说是比较晚的,我对他的要求就是什么时候烦了,可以找到一个宣泄解压的方式,不需要考级,只要自己开心。但到了六年级,我发现身边的孩子都是7、8级了,他怎么能一级不级呢,而且我发现老师也在偷懒(因为没有压力,这也是绩效惹的祸)。然后我就开始”焦虑“不淡定了,跟老师说至少要让他考个五级,直接导致他撒丫子不学了(忘记了初心,忘记了那些考了10级再也不摸琴的孩子的教训)...... 去年高考完,人家自己把钢琴学习捡起来,网上直接五线谱改简谱乐谱(因为早前的五线谱早忘光了),开始每天坚持练琴。去了新西兰,人家说要买个电钢琴,老妈出钱就弄了一个。有时候视频通话,人家说,不说了啊,我要练琴了~ 这不上个月那边放暑假回来,小孩已经可以熟练给我们弹《秋日私语》这些大牌的钢琴曲了(之前想也不敢想呢)。
针对此主题我做的实践是:依着孩子的兴趣去做培养,树立明确的目标,不是为了以后要如何如何,让他成为父母“未能实现梦想的copy”,而是真正的站在孩子角度鼓励他们尝试,让他们有更多的体验,知道任何事情都不是那么容易。坚持也许是兴趣培养中必须要的能力。就像妹妹现在练习舞蹈,之前看着她被老师压(掰)的眼泪直流,我看着都难受,她还在那里坚持,我的心就知道孩子在为她的选择负责任,这也是我希望看到的。
对于未来的实践我的想法是:帮助孩子们做更多兴趣的探索,就像栽下一颗颗的小种子,总有发芽的那一天,也许不是那么早就会开花结果,但谁又能说过程不是一个很好地体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