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不是也经常有这样一些直击灵魂的拷问:我是谁?我在哪里?我将去往何处?这些问题除了自己,没有第二个人能给你答案。
作家张德芬说:“外面没有别人,只有自己”。这与陈婕君老师在《可塑的我》-自我发展心理学的35堂必修课中的观点:“你自己就是全世界,当你改变了你自己,你就改变了这个世界”有异曲同工之妙。
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会面临各式各样的困惑,遇到各种各样的挑战。幸运的人,也许身边能有人如导师般一路开解、引导、鼓励你如何去面对、处理,指引你一路前行。
但我们大多数人,都需要独自去面对人生中的所有课题,这些课题不像简单的数学计算题,它没有标准答案。我们理解问题的角度,对待问题的心态,以及处理的方式。这些都源于我们的认知,我们所做的选择直接关系到往后的生活与发展。
陈婕君老师是美国麻省心理咨询师,曾于哈佛附属麻省综合医院精神科工作,职业14年,在2017年被壹心理评为中国最具影响力50位心理学家之一。
她在《可塑的我》一书中用生活中常见的案例,梳理了人从呱呱坠地开始各个关键阶段所面临的困惑与挑战,帮助我们认识自我、剖析内在问题,并提出具体应对方法,帮助我们重塑更加完整、内在平和的自我。
一、相信自己,才能拥有无限能量
每个人刚出生时都是一张白纸,原生家庭就如同是画笔,我们的父母手持画笔,在这张白纸上打稿、涂上简单的色彩,上学以后,我们开始与父母及亲戚以外的人交往,便不断在这张画上添笔、补色。
最初的样稿如果画得好,后续填充色彩就是锦上添花的事,但如果基础没打好,你会选择直接撕了这张画,还是尽可能地去看看是否有别的方法可以挽救,然后再去做一些修正和调整呢?
很显然,我们一般不会直接撕掉,因为即便撕了,我们也无法得到重来一次的机会。那么即使是原生家庭没有给我们正向的成长环境,使得我们的人格里有一些缺陷,我们为何不直面它、重新修正、塑造它呢?
你身边是不是也经常有这样一些声音“你肯定考不及格”、“你就是脾气不好”、“你太胖了”、“职场是男士的天下”等等。
于是,你也开始怀疑自己,否定自己。给自己画上框框,设置很多边界。在工作团队里,你不敢发声,只一味追随别人的领导,不敢出众,不敢提出与别人不同的意见,怕自己犯错,总觉得别人会嘲笑、打击自己。
久而久之,你变得怯懦,没有存在感,甚至失去方向,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能够拥有什么。
每个人的成长环境、父母对待我们的方式,对于我们的人格塑造,性格养成都至关重要。这关系到一个人是否能获得自我认同与存在感。
如同陈婕君在《可塑的我》一书中所说:当一个人能确认自己的存在,就能感到自己拥有力量感,也就是感到自己可以推动一些事情,可以通过与周围那些会回应自己的人协作完成一些任务。
当体会到自己的存在感之后,才能进一步获得自我价值感及意义,生活才有了动力。
二、直面自己的需求,也接纳别人有不同的声音
我是个比较独立的人,遇事自己扛,有麻烦自己处理,不懂得寻求帮助,更不会向身边的人提出自己的需求。
我误以为寻求帮助就是麻烦别人,向身边的人提出需求就是在给别人“找事”。久而久之,活成了孤岛。
身边的亲戚朋友们习惯了我是个没有“要求”的人,也几乎默认了我是个不需要帮助与关怀的人。
在恋爱关系里,给对方造成一种我根本不需要这样一段关系的错觉,对方认为自己在这段关系里没有存在感。
陈婕君老师在《可塑的我》一书中提到:成熟的情感互动是,一个人可以表达自己的需求,要建立健康的循环,应该从需求开始。
而要应该要从认识自己的需求,接纳自己的需求开始,进而学会在关系中表达自己的需求,引起互动及价值传输。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不正是在互相帮助,相互“麻烦”中产生链接,而我们在社会中生存,都需要这样相互关切,从而建立起良好的关系。
人的本质首先是自我,以自我为中心,先以满足自我需求为前提,这就导致在情感互动中,当别人无法满足我们的需求,或者拒绝我们时,我们本能地感到难受,甚至指责对方。
这是因为我们没有站在对方的立场为他人考虑,无法理解对方的难处。甚或有些时候我们并不清楚自己的需求,以及无法直接表达需求。使得人与人的交往变得更加复杂,沟通也相对困难。在情侣关系以及父母子女之间的相处中尤为常见。
成熟的情感互动是,一个人可以表达自己的需求,同时也允许别人拒绝自己的需求;在别人拒绝自己时,他能同时考虑自己的需求和对方的难处,不会把一件事情上升到对一个人也包括自己的否定,这也是一个人自尊稳定的表现。-陈婕君《可塑的我》
三、不断地自我探索,人生充满更多可能性
陈婕君老师说:我希望大家可以慢慢体会得到,人生永远都会有选择。
身边有个好朋友,这几年经历了大龄未婚焦虑、结婚、生子、分居,到现在对方用了很激进的方式说是要彼此耗着也不愿意离婚,以及从孩子出生到现在闹了一波又一波的事。
即便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这几年这位好朋友把大多数精力都放在照顾孩子以及发展事业上,孩子身心都很健康,她也通过努力薪资待遇翻倍了。
即便是一些在常人看来匪夷所思的家庭琐事,她现在跟我聊起这些事的时候,都是面带微笑,心态永远是积极乐观,对生活永远充满希望,也一直在努力往前走。
可能很多人在面对这些事的时候,早已情绪崩溃,甚至做出一些极端的决定,或者对生活失去信心,从而影响孩子的成长,自己也对工作失去动力。
很庆幸我的朋友一直很坚强,也做出了比较好的选择。如今笑着回忆过往,仍感恩拥有一对可爱的双胞胎,而不是揪着过去的不愉快不放。
过往的经历应该成为我们积攒经验的过程,而不该是我们前进的绊脚石。摒弃执念,梳理过往的经历,放开限制性思维,把该留存的经验及美好记在心上,丢掉那些偏颇的杂念,放下自己和别人的过错。宽容别人也是宽恕自己。
不要狭隘地以为所有的事都是非黑即白的,我们永远都有自由选择用什么样的心态去理解和处理一件事,每一件事都存在更多可能性。
多给自己和别人一些理解与宽容,不断地重塑自我,生活会变得简单和顺遂,人生也存在更多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