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这是孔子的话,意思是说:不到学生努力想弄明白但仍然想不透的程度时先不要去开导他;不到学生心里明白却又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时也不要去启发他。如果他不能举一反三,就先不要往下进行了。”

“愤”就是学生对某一问题正在积极思考,急于解决而又尚未搞通时的矛盾心理状态。这时教师应对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适时给以指导,以帮助学生开启思路,这就是“启”。

“悱”是学生对某一问题已经有一段时间的思考,但尚未考虑成熟,处于想说又难以表达的另一种矛盾心理状态。这时教师应帮助学生明确思路,弄清事物的本质属性,然后用比较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这就是“发”。

所以我们在平时的教育中,要适时调动孩子们的内在主动性,激发孩子们的求知渴望内驱力,这时他们会积极地发挥自身的能动性,这时的开导传授会更能满足他们内在的需求,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否则,不懂得讲究创造把握时机,往往会遭到孩子们的抵触,而被动学习,其结果一般只能事倍功半,收效甚微。

所以,我们智慧的先人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懂得了这些道理,今天我们更应该明白并想办法如何积极地发挥应用,来帮助我们教育孩子更能轻松高效。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