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习录》:“理无动者也。”
【华杉讲透】:“天理是不动的。为什么要这么说呢?人最糟糕的状态就是心不定、志向不定、意见看法不定,总是摇摆,总是在动。为什么摇摆?一是自己不定;二是受外物和别人影响,三是有所疑惑、忧虑、恐惧。说到底,还是因为志向不够坚定。”
我后知后觉地意识到自己过去有一种思维惯性:没做过的事情,想要从他人那里寻找是否要做的答案。
为什么?因为,我不知道要不要做。为什么?因为我不知道做这件事的好处和坏处。我内心有一种功利的想法是:如果这件事没价值我就不做了。有好处我就做吗?我会努力地逼自己去做。逼自己的结果是:这件事不仅做不好,而且做的过程极其痛苦,消耗意志力。最重要的是,做这样的事情,会影响自己对自己的评价,甚至会进入自责和自我贬低的循环里。
比如:“为什么别人都能做,我做不了?”、“为什么效果做的如此不好?”
我后来才明白,出现上述的现象的意义是:及时停止,而不是逼着自己做下去。很明显自己对这件事情不感兴趣、不擅长。只是为了做这件事的好处去做,一开始就错了。因为这是外部动力。而且,这里的「价值」,不一定是自己认同且想要的价值。
这是一次「尝试」,尝试里包含试错成本和机会成本,因为在同样的时间里,只能尝试一个选择。而且,尝试的结果好坏参半,50%的概率会出现「半途而废」的结果。
之所以一直在摇摆、一直在问各种人的意见/看法,一直不行动的原因:①不敢投入,因为有试错失败的风险;②那件事并不那么想做;③个人原因。
我在这里突然意识到,要矫正对「尝试」的理解。人性的弱点是希望:一学就会、一做就成……
今天早上听武志红老师讲「深度关系」这本书时,用心理学的理念理解,这种人性的弱点是全能自恋的表现。
人生的真相是:大量尝试,极少数能跑通。而且,学和做,只是「会」的开始,背后需要大量的练习,才有可能熟练掌握,不断提升、进阶……
「会」并不是完成时,它是进行时的状态。
理解人的这种行为机制,能够帮助自己把心定下来,通过练习打磨自己。而不是总是着急:咋还没学会、咋还没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