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
【华杉讲透】:“君子所思虑的,不会超出自己的岗位职责。这就是聚焦。自己的事,没有一件干好的,那就精益求精再求精。干好自己的事,是有机会干其他事的唯一方法。如德鲁克所说,战略不是研究我们未来做什么,而是研究我们今天做什么,只有这样,才有未来。”
华杉老师的解读给我很大的启发,他让我具体地明白「聚焦」是什么样子的。聚焦很简单,聚焦不是聚焦大的战略,而是聚焦当下的每一件小事,就是认真对待手上的每一件事,把事情做好。
过去,我虽然在宏大的『战略』层面明白「聚焦」的意义和价值。结合这句话我反思,在具体的事情上,我根本没做「聚焦」,或者没做实「聚焦」。
我发现,自己容易犯一个毛病,这也是一直在重复的模式和惯性:总是不接受自己当下的安排,因此不好好做自己当下的事,心里想着、惦记着其他事,然后很苦恼觉得「没做这些事情的机会」,甚至抱怨、指责和推卸责任,进而进入『受害者模式』的剧本里。
在学孙子兵法的时候,也能体会到,对战略的规划,也只是基于当下要发生的一件事,或是新的一年来了,安排一下这一年,判断一下今年这件事的战略重心是什么。而非长远的,5年、10年的规划。这些没有基于自身情况以及结合当年实际的形势所制定的规划是空想,是不切实际的。
人生战略分为两个层面,首先人得有志向,先立志;其次是围绕志向,基于自身情况制定具体的战略。而且战略的制定不是一成不变的,会在发展的过程,逐渐地进行调整。还记得华杉老师讲过,战略能管到什么时候?管到下一次制定战略的时候。
我现在越来越体会到,华杉老师讲道「战略涌现」:“注重管理战略形成的过程,战略是在学习过程当中涌现出来的。其实我们本来是3000平米、4000平米的店,当我们要做一个600平米的店的时候,其实是给自己定了一个学习计划,在学习的过程中,你看你做预制菜、功夫菜、做中国堡,其实都是学习,学习过程当中,然后遇到困难然后解决、解决方案,新的灵感向你走来,它是向你走来的。这个过程,不是一开始我们都想的那么的清楚,然后排兵布阵就给它干成了,过程当中很多运气的因素。”
「战略」是在学习过程中『涌现』出来的。
我在这里明白,「学习」不是坐在房间学知识,学习更像是成长和发展,人在前进的过程中总会遇到各式各样的问题、困难、麻烦,学习是在遇到这些情况的时候,首先不逃避和畏难,接受这些情况出现,这些情况的出现也是好的征兆,证明自己在前进的路上;其次,是留出自己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我在具体的事情上有很深切的感受,要相信身体和头脑会帮自己的。比如,当我遇到房租到期我需要搬家的时候,我后来发现,那段时间自己“边角料”的注意力都在看跟房子相关的信息。这个过程,也是灵感出现、向自己走来的情况。
所以,我在这里明白,对「未来」的规划不需要有太多的规划,反而需要做好当下的事情,并且要以长期的眼光做当下的事情,也就是,如果当下做的这件事对长远是有利的,那就坚持做下去。
其实有好多瞬间我都在思考自己学论语这样的经典书籍的意义,因为它占了自己的一块时间,这块时间是可以选择去做其他事情的,比如一些学完就用、短期兑现的事情;其次学它不能兑现;而且这是非常少数人的选择,在实际的生活中发现大家都不这样。这是自己之前基于在现实情景中接收到的信号/反馈,产生的一些头脑层面没想清楚的“困惑”。
坦白地说,真实的感受是:学经典带给自己的滋养是无价的。越年轻、越早学这些,一生受用的时间会更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