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依于仁,游于艺。”
【华杉讲透】:“「依于仁」,始终有一颗仁心,爱人悯物,对他人有关爱之心,对其他生命、物件,也有一颗仁心。『艺』是指六艺——礼、乐、射、御、书、数,这是儒家要求的必备技艺。「游于艺」,以六艺为乐,陶冶情操。今天的职业社会,各有各的技艺。有一技之长,就能贡献于社会,自立自强。”
《华杉讲透论语》:“孔子对弟子们的要求是道、德、仁、才兼备。我们现在要求人,理想中的人,叫德才兼备。”
《华杉讲透论语》:“「志于道」,是有志于大道。儒家讲学习进步也好,做人做事也好,首先是立志,志有定向。没有志,就不能开始。《大学》里讲「止定静安虑得」,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最后才是虑而后能得,才有收获。前面『知止』就是知道自己是干啥的,知道自己要做什么人,知道自己要去哪,这个明确了,才能定,就是志有定向,方向明确,才能开始起步,否则就是盲目、仓皇。用我们今天的话说,就是要有使命感。小人为利益牵引,君子为使命驱使,有志向,有使命,就能专心做自己的事。没志向,没使命,就成天都在找「下一个风口」。”
今天对照华杉老师在解读论语中的详细解读,我对『志于道』的理解更加深刻了。
还是在《大学》中学到的:“知所先后则近道矣”的道理,做任何事情,都要明白先后次序。这是非常重要的。就像孔子对学生的要求一共有四个,分别是:道、德、仁、才。排在第一位的是「志于道」。
我之前不理解“善良的人总是被欺负”、“温良恭俭让”似乎在这个社会行不通的现象。我在这里有了理解这种现象的视角,「善良」和『温良恭俭让』是德和仁的部分。也就是说,如果「志于道」的部分是空缺的,后面三个就像无源之水一样很难形成良性循环的系统。这跟当下的价值观有关,德和仁没有被摆在重要的位置上。而且很容易被人利用,使得具有这些品德的人在社会中不容易得到正向反馈,形成良性的循环。
德和仁就像良知一样的存在,是每个人天生就有的。但是因为后天的学习和经历,使得这些部分因为荒废失修而被遮蔽住了。
我现在感受到,这个做人良性循环系统打造的核心齿轮是「志于道」。首先是要有志向,其次是「志有定向」。我在“志有定向,日日不断”的过程中体会到,偶尔自己内心还会出现噪杂、不平『静』的状态。
再次对照华杉老师对「止定静安虑得」的解读,我明白,这种不「静」的状态跟『知止』不明确有关。
明确的「知止」是:“知道自己是干啥的,知道自己要做什么人,知道自己要去哪,这个明确了,才能定”。
这句话对当下的我有很大的启发,我内心的嘈杂、不平静的原因是,我忘记把自己的选择和他人的声音做课题分离了。忘记的原因是,我没有明确「知止」,也就是思考这三个问题:①我要干啥;②我要做什么样的人;③我要去哪。
当关于『我』的这三个问题想清楚了之后,就会很清晰自己的选择,就能专心致志地做自己的事情了。那么他人的声音、行动、选择其实都跟自己无关。
就像蔡志忠老师讲过:“人生的终点是哪里?每一个人有自己的旅程。我们会羡慕别人,是因为不知道自己的人生目标。以前我常在香港转机,对于一位知道自己目的地的旅客来说,我绝不会羡慕别人要去大溪地、夏威夷或巴黎。因为我归心似箭,一心要回家。那对于人生旅程来说,我们来这辈子的目的地在哪里?到底要换取什么?在我看来,人生绝不是为了来换取带不走的权势名利,而是完成自己的梦想,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人生之道!”
当我清晰自己的「目的地」,就不会再『外慕』,也不会关心、好奇、纠结他人的选择,只会归心似箭般地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