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华杉讲透】:“如果一个有学问的人,专治异端邪说,是最有害的。人性的弱点是不能踏踏实实埋头苦干,每日钻研如何抄小路、抄近路,这就容易陷入异端邪说。治学要掌握学问的全体,执其两端而用其中,不可走极端。小人也有才,但钻进去钻研小人的学问,就掉坑里了。”
《华杉讲透论语》:“我们平时的工作学习,也是一样,因为自己内心浮躁,不能踏踏实实,埋头苦干,潜心积累,就想一步登天,于是就去追逐种种一步登天的异端学说。这一说没能登上去,便去找下一说。世间大有‘一步登天法’的各种专卖店,钻到那里面去,斯害也已。世间的道理,都特别简单朴实,成功都是积累得来,要学正学,走正道。天道酬勤,日日不断之功,胜过一切奇谋巧计。”
今天这段话让我看到,研究学问的能力要用对地方,用错了地方就会被其反噬,害了自己。之所以会用错地方,跟内心的焦虑、浮躁、不安、外慕等情绪有关,这些情绪一出现,注意力外移,听信了他人的谗言,不能坚定自己的志向,就不能踏踏实实地做事,总有一种觉得自己方法不对的幻觉,然后漫天遍地地寻找“捷径”。
我突然体会到,还是《大学》中的“止定静安虑得”的道理,“「止」就是止于至善;『定』是志有定向。人如果知道了那当止的去处,就志有定向,无所疑惑。「静」是精心,不妄动。所要去的地方定了,心里有个主张,就不往两边张望了,不乱动了。『安』,是安稳,心里既然不乱动,自然随遇而安,就像儒家说的素位而行,在什么位置就做什么事,把当下的事做好。「虑」虑事精详,处事精确。“安而后能虑”,做错事通常都是因为忙中出错,慌不择路。只要能静、能安、能虑,就不会出错。『得』是得其所止,得其所哉。”
还记得蔡志忠老师讲过一个比喻非常形象,他说车站的人不会羡慕旁边的人的目的是其他什么地方,因为自己的目的地很清晰。这让我回想起每次在车站的体会,总是坚定地前往,而不会受到旁边的人去哪的影响。但是,在人生的旅途中,总会不由自主地受到身边人的选择的影响,要么是不敢坚定地朝自己的目的地奔去,要么是不敢与众人不同。就是因为所有人的目的地太雷同,所以通向目的地的列车格外拥挤。
想要不被外界的声音和内心的情绪影响的关键是:搞清楚自己想要什么,坚定自己的志向,明确自己要去哪。才会有之后的「静安虑得」。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搞清楚这六个字的先后顺序,每次急功近利的想法冒出来的时候,也就能够对照觉察修正了。
我突然明白,很多时候,表面上看起来自己的选择是受到他人言语的影响,本质上还是自己不够清晰所致。如果自己足够清晰坚定,无论他人说什么,抛出什么来诱惑,自己的内心都不会有偏移。
华杉老师的解读,再次让我体会「积累」的意义,要在积累中体会积累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