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红瑀
女人天生喜欢甜的滋味,中西甜点和甜言蜜语总有一样能甜进我们的心坎里。台湾很多城市跟内地一、二线城市及港澳一样,常常逛街转角就能遇到心仪的甜品店,尤其是西式甜点,近年有赶过中式甜品的趋势,这个现象在台湾特别明显。
有人说,那是因为现代人活得太苦,需要甜的食物来调剂生活。我的看法恰好相反,只有生活安逸,人才会有心情品尝甜的食物,西式甜点更需要环境来搭配,少一点闲情逸致都不行。试想一下,当你工作生活忙碌,会想到要买甜品来吃,让甜食来中和生活的苦涩吗?
很显然地,大量甜点店的诞生,跟整个社会安定富足的氛围有很大关系,这几年常跑两岸几个大城市,更加证实了这一点。我在台湾住了二十年,过去的十多年间,西式甜点在市场上变化很大,从中不仅可以看到人们口味的改变,更可以看出经济环境的转变。
大约二十年前,刚嫁到台湾的我,住在离新竹半小时车程的小镇上,晚上九点左右大街上就看不到人影,不过想吃宵夜还是可以的,走到镇中心火车站附近,有一条街晚上很热闹,除了有二、三家小餐馆会营业到深夜,街上也摆满了流动摊贩的餐车。但是,如果我想吃甜的,只有一种选择,就是加汤圆或芋圆的红豆汤。
那是我从繁华的香港移居到乡村小镇的第一个不适应,想想香港这弹丸之地,每隔几条街就可以看到甜品馆,从芝麻糊到糖不甩,腐竹糖水到木瓜炖雪蛤膏,要不然来碗简简单单的炖双皮奶也好。看着永远红豆归红豆,糖水归糖水的台式红豆汤,我有种欲哭无泪的挫败感,好想吃到香港酒楼那种甜腻绵密、充满陈皮香的红豆沙。自此之后,好长一段时间我都不再吃甜品,偶尔回香港再解馋。
过了几年,孩子陆续出生,不希望他们过着隔代教养的童年,我决定辞掉新竹的工作,回小镇找份可以糊口的差事,只要能下班准时回家照顾小孩就好。结果,生活并不是臆想中的世界,现实往往事与愿违,阴差阳错下到新竹开了间童书店,甜品再次回到我的世界,也开始有机会接触口感丰富的西式甜点。
当年的新竹科学园区是一颗耀眼的明星,高科技产业的人都知道美国有矽谷、台湾有竹科,高产值的园区制造了许多科技新贵,也带动了周边产业,餐饮业更是百家争鸣,国内外餐饮品牌纷纷进驻新竹。西式甜点挟着亮丽的外形,丰富的口感,很快就征服了人们的味蕾。
台湾深受日本文化的影响,甜点自然也不例外,以著名的甜甜圈连锁店为例,最初引进台湾的时候,是完全美式风格和口味,最后经营不善退出台湾市场。2004年再引进台湾,已经是经过日本人改良的独家亚洲授权版甜甜圈,口味甜度较清淡,外型更精致多样。
那个时期的甜品,处处都可以看到日本饮食文化的影子,抹茶、红豆和日式精致包装,大量出现在中日式甜品和西式甜点中,比如抹茶千层蛋糕、宇治金时冰和红豆饼等等。就连面包的制作也是偏向日式,人们喜爱这种松软的口感,直到今天,还是很多人喜欢酒种红豆面包和咖哩面包。
紧接着,在美国兴起的杯子蛋糕也杀入台湾市场,刚开始势头强劲,可爱新潮的造型非常吸晴,风头一时无两。不过,来得快去得也快,美式口味还是不能长久,到现在可以生存下来的杯子蛋糕品牌,大多是结合了日式精致风格的改良版。
亚洲人的口味,跟欧美国家的饮食习惯差距颇大,甜点虽然起源于西方国家,但要在亚洲国家生存,还是不得不结合当地人的习惯去改良产品。这方面,日本似乎是亚洲国家中的佼佼者,很多西方甜点到了日本人手上都能反客为主,更胜原创者一筹。
你如果在亚洲几个大城市游走,不难发现,生意特别好的甜点面包店,走的都是日式风,只有个别欧美名店可以在这里站稳脚。前几天,在香港机场发现有间纽约名店即将进驻,看来在香港的两间分店生意很好,不然不会展店到机场。
但是,这样的例子非常少,美式风格的甜点还是不容易被广泛接受,更何况,这间纽约名店卖的可是法式甜点。法国风,这几年也悄悄出现在台湾各大城市的街头巷尾,低调奢华是它的特色,文章的第一张照片就是新竹某法式甜点店的出品。
法式甜点通常造型华丽,大量使用水果和天然食材,很容易击中女人爱美的心,也符合现代人追求健康的饮食习惯。当我赫然发现这些美美的甜点时,已经有好几家法式甜点店悄悄伫立在新竹的巷弄内,人潮汹涌的画面跟安静的街道相映成趣。
甜点店客人大部分都是女性,只有少数陪女伴到来的男性客人,像我儿子就是其中一个,吃完他就开囗表示,以后我带妹妹来吃就好。我问他为什么,他靠近我悄声地说:“这种甜点太贵了,我来吃简直是浪费钱。”,我不禁莞尔一笑,以学生的角度来看,确实很贵。
卖得那么贵还是想吃,怎么办?台湾的一些法式甜点店,开始把触角延伸到离中心城市不远的乡镇,店面和人事成本降低,售价就可以便宜好几成,双赢的结果皆大欢喜。最近回乡下小镇探亲,发现附近也开了一间法式甜点屋,只做外带生意,小小的店面客似云来。
当一个地方的消费者,开始在乎花的每一分钱是否都花在刀口上,你嗅出了什么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