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时,我们住在蒲黄榆。
顺着蒲黄榆路一路北行,过了玉蜓桥、天坛、东单,走到建国门内大街西拐不多远,就到王府井商业区。王府井新华书店,那时我经常去。
在北京印象深刻的是赶车。那时我的工作单位在芳城园,离我的住所很近,骑自行车十几分钟就到,所以不用赶公交。
和我一起租房子的朋友就没有那么幸运。他的工作单位原来离住所很近,由于公司人事变动他离了职,再找工作找到了北三环外,工作就异常辛苦。
每天不到六点,他就匆匆起床,简单洗漱,从蒲黄榆往南三环走。到了南三环,看到300路车拼了命地往上挤,司机在驾驶室喊:“等下一辆吧,等下一辆!”然后强迫关门。随着咣当一声车门关上的声音,300路绝尘而去,甩下一堆上不去车的人在马路上甩手顿足。
蒲黄榆位于北京南二环和南三环之间,接近二环,离三环远一点。那时还没有共享单车,不方便坐公交的两点之间或者徒步走过去,或者骑自行车蹬过去。我的朋友每日早上骑自行车放到三环桥上公交站点,每日晚间下班再把自行车骑回来。
只是当时北京的治安委实说不上好,短短不到一年时间,我俩丢了六辆自行车。经常上班时把自行车放到了熟悉的老地方,下班时自行车早已不见踪影。我们非常气愤,又毫无办法。很想以暴制暴,又没那个胆量,只好自认倒霉,换一辆了事。
北京的街道非常有特点,东西走向,南北走向,基本横平竖直,转向的人一般不会找不着北。
但是如果要记北京的街道名称,那是一件非常头大的事。因为北京的街道以段命名,仅以我们熟知的长安街举例,即可从东到西分为:建国路、建国门外大街、建国门内大街、东长安街、西长安街、复兴门内大街、复兴门外大街、复兴路……其实都是同一条东西走向的街道,不同段名称不同而已。
与街道同样难记的,是北京的桥。北京立交桥众多,二环、三环、四环,每个环路上都有几十座大桥,加起来就有百余个,如果不是出门带地图,那些桥的名称我是断然记不得的。
当时我的生活非常单调,每天两点一线,早上从家里到单位上班,晚上从单位回家。每逢周六日到天安门广场转转,或者去陶然亭公园、天坛公园、北海公园附近散心。
北京太大了,过于宽敞的街道、街道两边厚重的建筑,无不让人意识到个体生命的渺小。而满眼急匆匆的行人、地铁里睡眼惺忪的职场人,又让人感觉到生活的窘促。
每次期刊定稿后,我们会到胶片厂出胶片,然后印刷成刊。每次拿到胶片,基本都是深夜。我们或者坐地铁,或者打车,到家基本深夜一两点。
但是想到又一期期刊终于出来了,内心还是松一口气,起码可以睡个安稳觉了。第二天,我们基本都会睡到自然醒,下午赶到单位,开始下一期期刊内容的筹备。(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