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写了三篇《“中年危机”应对手册》,其中有一篇有提到“不要好为人师”。结果发现,这篇文章发到自己朋友圈的时候,年轻人都引用了这个“不要好为人师”的标题,而中年人转发的时候都是感叹自己中年危机了。说明这个话题年轻人有共鸣,今天就专门再来说说这个“好为人师”的问题。
好为人师这个词出子孟子。《孟子·离娄上》:“人之忌,在好为人师。”基本上孟子把我想表达的都表述的非常清楚了。这个词是个贬义词,主要是讽刺那些自以为是而又不自知的人,觉得自己可以教给别人很多,殊不知,每个人对于接受别人的观点或者教导都有自己的理解,尤其是现在的年轻人,跟之前几代已经完全不同了。他们接触信息太多,基本上信息超负荷的状态,他们甚至不需要教导,另外,几乎每代人的知识与经验都在贬值,现在越发贬值的厉害,时代进步太快了。试想一下,如果现在你爸爸硬逼着要教你“锄头如何使用”,你是什么感受,如果你是个农民,也许都不一定有用处了,何况你已经远离农业太久了,他越教,你就会越烦。
当然,知识与技能还是有用的,尤其是过来人的一些经验与教训,还是很有帮助的。年轻人也别因为句总这么说,就给一棍子打死,转发本文然后发个朋友圈“嗯,最讨厌好为人师”。这个也是不对的,年长一些的人,过去所积累的知识与技能,尤其是他们曾经踩过的坑对年轻人还是挺有帮助的,所以,也不要一棍子打死,要给自己一个学习与成长的机会。
在这个事情上,句总是个中庸者,既提醒自己,不要“好为人师”,要跟年轻人做朋友,另外一个,也提醒年轻人,要保持学习的状态,其中过来人的经验与教训还是值得一学。
前面文章句总也说了,我是很有教训的。那么作为一个油腻中年,怎么分享才不会被年轻人“抛白眼”呢?也许,你怎么分享都会被冠以“好为人师”的称号,但还是有一些要点可以提醒。
这个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尤其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你觉得你开始越来越厉害,你觉得你分享的是浓缩的精华,你不听是你最大的损失。一旦心态上是这样的心态,基本上分享不会让年轻人觉得开心,他们会给你扣上“好为人师”的帽子,尤其是当你总是以这样的姿态持续分享很多东西的时候,很快年轻人就会敬而远之了。
平等的心态很重要的一点是,你不要觉得自己是老师,你要是对方的朋友,那么你分享的时候就不会很多说教,而是很多同理心,你懂得年轻人心中对着问题的看法与想法,你只是引导他们而不是教导他们,这样的方式是年轻人喜欢的。
做朋友最重要的当然是真诚与敞开,而不是端着架子。但凡端着架子的分享,往往都是失败的分享。你可以很厉害,你也可能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但每个成功背后,运气也许占最大的可能,所以,不要高估自己,要平等要分享要引导。
前面就说过了,你的成功故事,或者你的所谓经验教训,也许当时的情形完全不可复制,所以这种的故事也许有听听的价值,但不一定有实质的意义。所以分享的内容尽量是提炼后的方法,甚至是方法论,这样年轻人根据方法论套到自己遇到的同类问题上应该更有帮助。
句总在酒桌上经常碰到吹牛逼的人,他们往往都是讲自己在什么状况下,什么背景下,完成了什么样的逆袭或者传奇故事,当然这些故事听听也挺好的,但那些背景状况,也许跟当前的情况完全不能套用,年轻人听听也就过了,基本上对他们帮助不大。最好的帮助,其实是言传身教,对孩子是,对你身边的朋友也是。
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你看看自己身边的孩子就好了,你越对他跌跌不休,基本上他越是不听,反倒是越往你他不希望的方向走。比如说你要好好学习,别玩手机,但是往往他们越是玩的更疯狂,除非你自己也不玩手机了。
这个世界上最没用的就是说教。如果说教可以改变人,那这个世界就不会这么不停的重复重复再重复。我们总是听着前人的教训,然后哼着小曲跳入前人曾经跳进去的坑里,然后慢慢的爬出来,在旁边立个牌子“此处是坑”。然后你再一转身,发现这里立下的牌子占地都已经比坑更大了。这就是我们的现状。
所以,作为一个中年人,千万不要说教,要么你就闭口不言,要么你就身体力行,千万别跌跌不休。
“不装B,咱们还是好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