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美见诸于古琴,体现于生活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一种生态美学的意识自然美在美学史上是一个引人关注的话题。任何美(审美意象)都是“呈于吾心”同时又“见于外物”。自然风景之所以能使人感兴,“有情有味,历久弥新”,就在于人与自然的契合,所谓“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辛弃疾),所谓“非唯我爱竹石,即竹石亦爱我也”。
中国古代思想家认为,大自然(包括人类)是一个生命世界,天地万物都包含有活泼泼的生命、生意,这种生命、生意是最值得观赏的,人们在这种观赏中,体验到人与万物一体的境界,从而得到极大的精神愉悦。
《溪山琴况》二十四况中以自然风景对古琴所作的比喻不胜枚举。“暑可变也,虚堂疑雪;寒可回也,草阁流春”(和况);“澄然秋潭,皎然寒月,湱然山涛,幽然谷应”(清况);“一室之中,宛在深山邃谷,老木寒泉,风声簌簌”(古况);“清泉白石,皓月疏风……山居深静,林木扶苏”(澹况);“山静秋鸣,月高林表,松风远沸,石涧流寒”(迟况)……
由古琴音乐所引领而出的世界体现了人与天地万物一体的生命世界,体现了中国人的生态意识。人与万物都属于一个大生命世界,这也是古琴弹奏中经常提到的天人合一的境界。
图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