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我拜读了勇哥的文章《现代科学视角下的阳明心学》很受启发,也想聊聊对四句教的一点儿浅薄认识。因为阅读阳明作品无多,所以我对心学的一些看法,是基于对儒家文化甚至传统思想文化的宏观思考,带有很强的主观性,很可能脱离阳明心学原意。故有不当之处望读者们不吝批评指正。
好,切入正题。四句教,亦即明朝哲学家王阳明晚年所述的“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四句,一般视此四句为王对其大半生学术思想的概括性论述。(百度百科)
这四句话该怎么理解呢?鄙以为有两种解读方式,一是从本体论出发,从发生学的角度理解;一是从认识论的角度理解。
世人多从本体出发,往往会产生一定的疑问,甚至于阳明圣人的学生。其学生王畿认为“若心是无善无恶的心,那意、知和物也应该是无善无恶的”。
有道理吗?有道理。心之本体是无善无恶的,那意、知和物都是有心产生的,也应该是无善无恶的。这貌似与四句教产生了矛盾。那四句教本身是错误咯?不一定,且听阿丢从认识论的角度聊聊。
从认识论该如何解读呢?很简单,把四句教倒过来读。
为善去恶是格物。格物是最基本的功夫。就好像一个婴儿诞生,是没有“自我“这个概念,分不清“你的”和“我的”。
说到了这里,先讲个有趣的事儿。之前有次做火车,阿丢旁边是个母亲带着她看起来三四岁女儿。阿丢前面呢,是个母亲带着她儿子,她儿子比旁边的小女孩要大一点。小女孩和小男孩聊天。小男孩聊到他爸爸上班呢,小女孩就不同意呢,大声喊“爸爸没上班,爸爸上厕所了”。小男孩就说,“我说我爸爸上班呢,没说你爸爸。”小女孩呢,猜猜她怎么说。没错,还是那句“爸爸没上班,爸爸上厕所了”。小男孩呢,只好再解释一遍。然后呢,小女孩又重复一遍“爸爸没上班,爸爸上厕所了”,两个小孩如是反复好几次,好不可爱!
我们呢,都是从幼时,在强大的好奇心驱使下,通过观察周围环境,从而开始认识自己,产生“自我”概念。应该说“认识你自己”是人一生重要的任务之一,中西方文化都强调。不信,你问问周围的人,或街头采访下陌生人“你的理想是什么,你最想追求的是什么?”保准很多人第一时间回答不出来,甚至回答不出来。
所以呢,要想认识自己或者说“格心”,必须从格物出发。
在年幼时,父母长辈常教导我们要做个好人,多做好事善事,不要学坏,做坏事恶事。正所谓“为善去恶”。
知善知恶是良知。在年幼时被教导做善事不做恶事,那什么是善是恶,如何做到知善知恶呢?靠的是良知。良知是谁都可以有的,但往往常人的良知被蒙蔽了,所以又要有“致良知”的功夫,或者说神秀的“时时勤拂拭”。
有善有恶意之动。“致良知”离不开“格物”,是践行的功夫。既然是践行,便有意识意义的引导,纵然不觉,不过是潜意识作祟,追根溯源,总会找到因,当然这个因或种种因可能不太好找,但这个因一定在意识意义上。有了意识意义,有了行动目标,有了过程结果。善或恶,在意识的那一念之间就确定了。当然存在好心办坏事和坏心办好事的情况,但评价善恶一定要更关注动机,动机都不好,办成好事的可能性有,但很小。
无善无恶心之体。读到这句话,不禁会想到性善论和性恶论。应该注意的是,孟子的性善论,不一定的指的就是性本善。原文中用的是“性之善”。而且有种种证据表明,孟子的性善论强调的是行善的过程而非性本善的结论。性恶论呢,这里面提到的性准确的说指的是自然性,而不包括社会性。关于这两点,就不论证了,有兴趣者去翻翻韦政通先生的《中国思想史》。易中天先生也是十分赞同韦政通先生的看法,详见其著作《百家讲坛:先秦诸子百家》。
人之出生应该说是不带有善恶观念的,善恶观念来源于后世社会的教化,无论风俗还是法律。从无善恶观念到格物致知有善恶观念,再到明白有善有恶是源于意动,源于人类的意义规定。再之后呢,是无善无恶,或者有人说成至善无恶,当然,至善无恶是典型的儒家观念。孔子云,七十而随心所欲不逾矩。不是没有规矩存在,而是规矩再也不是羁绊。至善无恶也是一样,不是真的没有恶,而是所作所为都能达到善的结果,大成也!
说无善无恶呢,更像是道家的观念,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道法自然,自然之境里无所谓善恶。
好了。详细说明了四句话,接下来说说,我为什么提倡倒着读四句教呢,也就是从认识发展的角度。因为从本体论,从发生学的角度来解读,初读第一句,对于没有哲学基础或者说慧根不够的人来说,会觉得很空,有虚寂之感。用数字来讲,是个0,啥都没有。从0到1,到2,到3并不好理解。而从认识发展的角度来解读,则是从认识规律出发,从事实出发,从万物出发。是从3到2到1到0的过程,一步步抽象,慢慢地境界爬升,就好理解多了。
欢迎交流讨论,欢迎拍砖指正。这是阿丢第一篇关于哲学的文章,如果大家喜欢,以后我会多写点。比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