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孔子谓季氏:八俏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2,三家以雍彻,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
这两段都是说鲁国三家僭越礼制的事,孔子把人的追求,社会的发展最终归化外显到礼制上,礼是人向仁进道的外在表现,礼是从上而下执行的,上行下效,从天子到鲁君到三家的僭越最终导致礼崩乐坏,整个社会秩序的混乱,孔子的思想在春秋战国这样一个战乱的年代注定不能被官方施行。这是孔子一生的遗憾,但最终给我们后世留下的思想却弥足珍贵。
3,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4,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也其易也,宁戚。
林放开始思考事务的根本,思路很正确,孔子进行了表扬,但孔子没有回答礼的根本具体是什么,只是说不要奢侈,要简单,那礼的根本是什么呢,是敬吗。丧的根本是戚,也就是心情必须从怀念中感受到悲痛。不要无动于衷。
5,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
这话可能有两个意思,意思相反,一个是说夷狄有君,不如华夏没君,没君都比他们有君教化的好,因为好的风俗礼制早已深入每个人的潜意识,即使没有国君管理,也能相敬如宾,协理进退。一个是说现在夷狄都有君了,都越来越好了,诸夏反而大家僭越礼制,不把国君放在眼了,没了宗法,乱了礼制。各有其义,慢自斟酌吧。
6,季氏旅于泰山,子谓冉有曰:汝弗能救与? 对曰:不能。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
7,子曰:君子无所争,其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8,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 子曰:绘事后素。子夏夏曰:礼后乎。子曰:启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矣。
9,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徴也,文献不足故矣,足,则吾能徴之矣。
11,子曰:褅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
或问褅之说,子曰:不知也,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
这段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孔子的不知也,我们平时可能有了三分理,三分知,就想告诉别人八分理,八分知,缺失的部分就用臆想和附会来填充,当时张某某是如何表情,如斯语气的,整整三个钟头的细节都能一一道来。满足自已的知情欲。孔子是把会不会和能不能分开,会的时候遥古的夏礼殷礼吾能言之,不能的时候褅祭这种大礼又说不知也。不是真不知,是真不能说。揭人短察人私是忌讳。不是卖弄的时候。
12,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
之前一直对论语的作者都不太感兴趣,以为籍籍无名,做的也只是摘录别人话语的笨功夫,今天有不一样的感悟,首先,作者写这本书跟孔子的生年是隔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的,至少有50年吧,因为论语里面还有曾子老年时的语录,就算也是70岁,曾子跟孔子求学就是差不多40年前,再往前推孔收徒教学,这么长的间隔,去整理一群人的语录,不知道要付出多大的心血,再一个,10000字左右在当时那个是绝对的大部头,看看大学中庸的篇幅就可以对比。三一个论语的章节排布,以前一直觉得挺乱的,不知道中间的联系,其实现在一知半解的看,其中是有很多的深意的,从学而篇到为政篇八佾篇都是按照人学习的进度来。由简由粗至难至细,四一个,就今天这句话: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对孔子祭祀思想的总结,看到他的准确和精辟。所以这个作者其实是有大毅力,大学识,大献身的,只是可能他不善于社交,不喜于立言,没有人为他传播而已,读论语更加敬畏了。
13,王孙贾问曰: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何谓也。子曰:不然,获于天,无所祷也。
每个人都想赚钱,都想要利益,王孙贾更注重眼前的所得,觉得灶王爷比奥神更容易请的动,说的通,就去巴结灶王爷。孔子更注重长期利益,考虑慎终追远大时间尺度上的利益。考虑利欲于义的背后价值交换是否划算。我过往更像王孙贾,被利牵着走,到处找灶王爷,灶王爷太多,灶王爷太会变,结果白媚半生,往后三思中加入义和远。
14,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每个人都需要可供指导的世界观,价值观,需要信仰去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否则特别容易迷失,走弯路,矛盾,痛苦,焦虑,空虚。孔子选了周礼做为自己的奋斗目标。我该选什么,其实这没有一个静态不动的信仰,是一个动态的丰满的过程,也存着更新淘汰,需要用更好的思想去充盈他,实践他,再化为我们信仰的一部分,信仰也不是招之即来,挥之即去的,他将指导我们的一言一行,一生价值。
15,子入太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陬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
我们假定三种情况,其一,孔子是真的不懂太庙里的东西和规矩,那他的礼是保持好奇心,我们要对外在的世界,未知的知识有兴趣,要有探索的欲望,木愣愣,毫无感觉的样子是无礼的。其二孔子看过太庙里的礼书,听别人讲过太庙里的礼器,礼仪,但没真的去过,那他的礼就是认知的勇敢,对于自己没有完全贯通的知识,虚心的向更专业的的人士请教,不怕被人嘲笑;其三,假如孔子不但学过太庙的礼仪,礼法,还去实地看过,了解每个器物的用法,礼仪的流程,那他的礼就是尊重相应的专业人士,虽小道,必有可观焉,毕竟人家是职业的,细节上掌握的更多,通过向别人求证,仔细观察可以体现对别人的尊重。当然,我觉这里的或曰应该不是太庙里被孔子问到的专业人员,应该是第三方听过此事的人,或者当时在现场看到了部分事实的人。孔子即使是出于上面三个目的之一去问,也不会把人问烦了,让别人在背后说孔子坏话。一个是注意问话不能太啰嗦,彼此关系还不是很深,这也不是一个讲学的过程,再一个自己要有一定的基础知识,理解能力,要有沟通,别人说一大堆,你傻傻的如果完全不懂,问的实太幼稚也是很没礼貌的。
16, 子曰: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
可能当时在一次射箭比赛中,有人为了突出自己,用力太猛,一箭把靶子都射穿了,孔子看不过去,说我们现在比谁射的准,你去突显自己的力量,这也是没礼貌的,我们就事论事,别搞升维打击,刘强东有一次说,有些人,总喜欢拔高自己,我们在讨论生意怎么做,他要谈民族大义。我们在解决冲突,他感叹世界和平。搞的总是高人一等,让别人说不下去,特别不舒服。老子讲要玄同,你的内心可能确实高人一等,但别在外在言语去表现,吃喝拉撒,衣食住行又要尽量跟大家保持一致。
17,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18,子曰: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
哀公问曰: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坚持自己的信仰,是很难,有时可能别人会羡慕,但大部分时候被孤立,行为准则还能坚持吗,君子厚重感也是这里来的,坚持自己的原则,让有些东西不变,才能慢慢变的厚重。
我曾经幻想好的领导和员工关系是打成一片,不分彼此。但孔子之前跟季康子讲:临之以庄,则敬,这里又说要君使臣以礼,就是好领导要充分尊重员工,要有点距离,员工做事才会更加努力,不越界。
17,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人都有喜怒哀乐,七情六欲,正常的表现是可以的,但不要过分,沉浸于某种情绪中无法自拔。还是带点理智,也要更加的平和。
18,哀公问社于宰我,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人战栗。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这里孔子的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可能说的对象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说的周人曰使民战栗这件事,虽然这是不对的,但已经过去了就不要讲了,不要抓着别人的小辫子,周人还是有很多可取之处的。另一种是说宰我的,可能有个人到孔子面前告宰我的不是,在国君面前乱说话了,孔子在外人面前给宰我留点面子,希望别人不要再到别处去说宰我的坏话了,宰我的能力还是有的。但不管哪种情况,前面宰我讲的话肯定是错的了,但错在哪儿呢。我觉得,就是使民战栗这句,哀公当时的权力已经很小了,但是这个人又特别想做点事,重振鲁国的国威,有时一个人能力也限,或者时代逆我的时候,这份雄心反而是有害的,要么小心规划,从长计议,要么甘于现状,明哲保身,修身养性。宰我这句使民战栗,会给哀公树立一个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进一步膨胀了哀公的心,很容易引祸。就好像是我们平时生活中讨论说员工难管理,有人建议说,管理员工就是要凶,要重罚,对别人好,别人反而会得寸进尺,认为你好欺负,某某公司就是这样的,效益怎么好。特别容易引动别人内心负面的情绪。导致可能严得后果。但其实这个双并不是主流管理思想,即使有作用,在更大的时间尺度,更广泛范围内是不能运转的。
19,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 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有一种说法是管仲有三归,官事不摄是为了拉动内需,促进消费。 管仲树塞门,设反坫是为了帮国君挡舆论,因为齐恒公前期尊天子以令诸候。后期有些膨胀,也有僭越的地方。管仲也这么做了,大家就都来批评管仲了。再一个俭和礼都不是管仲的强项,他不太讲究这些,脑子比较活,没有太多条框。管仲是强项是在宏观经济的把控,外交政策,军事改革上,而且这些方面他的成绩都相当出色。但这里我觉得不是孔子要专门批评管仲,对管仲整个人生进行评价,只是被问题引导着,所以我们问的问题很得重 要,它决定了思考方向。孔子对管仲能力和功绩还是肯定的,甚至是有一点嫉妒,他有这么好的机会去施行抱负,而自己却怀才不遇。多么希望管仲有更大的理想,更大的革局,而不只是强一国。而是让整个华夏的政治文化都能上一个台阶。
20,子语鲁大师乐,曰: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从之,纯如也,皦如也,译如也,以成。
不是音乐爱好者,不懂音乐,不评。不过不得不感叹,孔子的兴趣爱好真多,而且挺专业的样子。
21,仪封人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从者见之。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这个仪封人语气挺大的,给人印象做大事,有大胸襟,大气概的样子,但不知道他具体有没有做什么事迹,有没有事实上给几近于奔溃的孔子一行一些帮助。还只是嘴上功夫历害。从二三子何患于丧乎的状态来看,他们不是需要打鸡血,天那么大的道理,是需要一些实实在在的必须品。我希望自己不要做这个仪封人,心不要太大,形象不要追求太完美,做点实事吧。
22,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子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又是音乐题,这题我弃权。
23,子曰: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
老子说:返也者,道之动,弱也者,道之用。做什么事都要在根本上下功夫,孔子总结的领导的根本是宽,礼仪的根本是敬,治丧的根本是哀。本立而道生。我想找到赚钱的根本,成功的根本,赚钱的根本是价值的交换吗,成功的根本是慈悲,是奉献,还是管住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