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解读的这本书的作者,想必很多人都不陌生了,她的理念影响了很多很多的人,不管是物品,还是人际关系,当我们理不清楚事情的时候,都会讲上一句“断舍离”来帮助自己理清思路。
没错,这本书的作者就是提出“断舍离”理论的山下英子。山下英子提出:
断的重点就是:用不着的东西,一律不带回家。
舍的重点就是:不需要就放手。
通过不断的“断”与“舍”,反复进行思考训练,最终脱离所有与当下无关的执念。
让你彻底释放自己内部力量,这样才能使生活留有空间,轻松自在。
今天要解读的是《断舍离》系列的姐妹著作《断舍离 心灵篇》,这本书有什么看点呢?
收拾是一件容易的事吗?
断舍离是扔东西吗?
断舍离的变化过程?
有哪些技巧可以让我们更好的实践断舍离?
一、聊一聊”收拾“这件小事
关键词:收拾是一种思考行为。
当断舍离这个概念,还没有流行起来的时候,收拾只是被看作家务事这样的小事情。
既然是家务事,就往往被看作每个女人都应该会的一种能力。
那么,一个不会收拾的女人常常被认为是能力缺乏的人,显然,这是一种根深蒂固的偏见。
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收拾并不是洗衣,扫除,擦和刷这样简答的扫除行为,而是一种最看重思考的行为。
随着科技的进步,简单的扫除,擦和刷渐渐地都被机器所替代,这种简单的机械重复并不能称作是收拾。
而真正的收拾呢,其实一种对物品进行取舍、选择的过程。
如果你不进行思考,就不能准确判断空间里物品的去留问题;
如果不经过反复的思考练习,对所拥有物品的量都不清楚,没有任何控制地生活下去的话,那么家里的物品就会不断地增加再增加,怎么整理也达不到舒适的状态。
所以,断舍离的理论中,最重要的是要通过思考,把空间里物品的总量减少到能让住在里面的我们觉得舒适的程度。
所以,以思考为基础的家务是任何人和机器都无法代劳的,因为只有物主本人才能知道,每样物品是什么样的来历背景。
那么,如何对所拥有的物品进行断舍离呢?
首先要分清楚你是喜欢物品本身,还是仅仅喜欢“收集”这个动作。
如果是前者,你喜欢这些东西,那么无论物品有多少,都不会让你感觉不舒服。
可往往更多的人是属于后者的,就是仅仅喜欢的是不停地“收集”这个动作,也就刷自我存在感。
比如:
有的人会通过大量收集某些物品向别人展示“我过去立下过这么多的丰功伟绩”,“我能弄到这些个宝贝,有多厉害”。
其次,要知道,收拾是需要长时间,大量的训练才能掌握的能力。
越是不擅长收拾的人,就越容易一下子就去向高难度发出挑战,比如”我要把那些堆积如山的照片统统解决掉“,”信件应该怎么处理才好“,然后因为办不到而自责不已。
所以,在开始之前,你就要建立这样一个观点:
这是一个需要经年累月练习积累,才能获得的能力。
第三点,我们要确定一件事:真的有扔不了的东西吗?
开始断舍离,每个人都遇到一些觉得扔了很可惜,不扔又不知道怎么处理的东西。
对此,山下英子老师的观点是除非是非常难处理的工业废弃物,绝对“扔不了”的物品,是非常罕见的。
也就说,没有扔不了的东西,只有你内心的抗拒。
我们买东西进家门的时候,从来都没去认真想过这些现在用不上,扔也扔不了的东西像稀世珍宝一样留在家里的弊端。
这些弊端就像我们真实感受到的一样:大量占据了我们生活的空间,一看到就心生厌烦,这才是困扰。
所以,选择扔还是不扔,其实就是在考量一个人面对生活的态度。
你是选择委屈自己,关注物品,还是选择关注你自己,重新主导生活。
总结一下:
收拾不是简单的扫除,擦和刷的动作,而是一种思考行为。
断舍离最重要的就是学会控制物品总量,物品增多,麻烦一定会增多。
如果只凭着一时间的冲动就毫无原则地接收物品,对日常维持物品有序,拿取管理的麻烦毫无意识,那么物品的量就会不断增加,那你就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劳动力。
二、断舍离并不是丢弃
关键词:断舍离是为了最大限度地用好物品。
断舍离的练习对于初学者来说,像是在不停的扔东西,而作者想要让我们理解的是:
无论是物品也好人也罢,与我们建立的关系都是短暂的,有期限的。
所以,把关注点从扔什么,转移到留下什么用,既然要用,就用好。
最好是彻底将其消化吸收,变成自己的一部分。
也就是说,断舍离是为了最大限度地用好物品。
当你经过反复的断舍离练习,知道哪些东西因为什么好用而留下,哪些东西不好用而舍弃,等到再在街上看见玲琅满目的商品时,心里的想法就会发生变化:不管别人怎么推销,不管广告和推广做得如何漂亮,只会考虑商品是不是符合你的实际需求。
当你练习到对物品有个掌控的状态的时候,我们会惊讶地发现,自己丢出去的垃圾已经少得惊人了。
总结一下:
断舍离不是为了扔东西,而是为了让我们关注到留下的,我们反复使用的物品。
我们常常被划算,名牌,限量品,赠品所迷惑,不管是否有用统统带回家。
比起商品本身的价格或是附加值,以自我需求为主才是最重要的。
扔不是目的,选择它,最大限度地用好它才是最重要的。
三、断舍离的变化过程
关键词:从自觉到关注自己。
断舍离有一个变化过程,最开始接触断舍离,我们会先进入第一个阶段就是自觉。
这个阶段你会认识到:
我为什么会拥有这种东西?
这么奇怪的东西怎么会摆在玄关?
这时候,你能够承认自己买了各种不该买的东西。
也开始明白比起购买收纳工具,减少物品数量更为重要。
经过几次练习,过不了多久,开始进入第二个阶段:
能够把焦点放在物品与自己的关系上,而不光是只看物品了。
比起物品,更能意识到你所处的这个空间。
找东西的时间大为减少,时间变得充裕了。
这是你明白,与其花时间去维持,管理几年才用一次的物品上,不如把空出来的时间,精力和空间用在当下更有意义的生活上。
所以,经过反复的断舍离思考,实践的练习,我们会知道扔什么东西并不可惜,也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当你面对街头和商店玲琅满目的商品,你的思考角度正发生变化:你会问自己,我真的需要这么多的东西吗?
最后,为了你更好的践行断舍离,作者给了一些实用的方法:
(1)建立期限的概念。
以期限作为”舍“的标准是很有用的。
食物的话就是保质期,消耗品的话就是保存期。
除此之外的物品,就以自己心中的热情是否冷却为标准,答案就在自己心中。
(2)明确购买动机。
买东西时要清楚地知道它是在何时何地,如何使用再购买。
如果不清不楚就带回家,势必又变成闲置的待丢弃物。
如果被我们带回家的物品都能最大限度地被使用,那么我们周围的生活环境也会变得简单而干净。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