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问你“会关注前任的另一半吗?”你一定哑然失色,暗骂“神经病!”但是,我会。几年前,当《致青春》大火的时候,我看了电影,忍不住打电话给留校任教的同乡,问起某人的消息,意外得知某人和他班上的姜结婚了。
说起这个姜,直到他们临毕业前几天我才知道这个人的名字。她和某人同系不同班,上课只隔着一堵墙。由于她和某人是仅有的分到一个单位的人,所以终于成了大家的谈资。那天,在他们教室的门口,我的同乡异样的口气说“我们班的这个姜,不知怎么回事,总给人感觉怪怪的。”当时,我探身往教室里望了望,没几个人。我走进教室和我先前采访过的学习标兵打了招呼,连说钦佩她的学习精神,但对同样专心学习,当时站起身跟边上同学借半块橡皮的姜却并未太留意。当时的她籍籍无名,而我却因着活跃于学校的各种公开活动,成了校园小半个名人。
谁也不会想到,这个内向的姜,毕业四年之后就完成了逆袭。从一个三流大学的大专生,一路进阶成为北理工的博士毕业生,并很快被一所大学相中华丽转身为大学教师。想想我当时干嘛哩?好像在忙着谈恋爱。我想,如果当时还在校,我一定第一时间赶去采访这位校友,以我的新闻敏感,1999年的三流学校这也是大新闻。现在,每次上网搜索到那些她时时发表更新的、我这个门外汉根本就看不懂的专业论文,看到学校论坛上讲师点评栏下学生对她的赞誉之词,我就大呼汗颜。
有一个问题常常困惑我:当我们二十来岁,大多数人对未来规划还懵懂无知的时候,姜是怎么想到要一路攀登科学高峰的?姜显然是那种公认的『内向型人格』,大学几年里班上跟她说过话的人就没几个。我不知道何种原因导致她这种性格,只听说她个头极矮。也许是这个别人看来不是事的问题,让她有心结(据悉,直到把某人也拉到她任职的学校之前,她还从未谈过一场恋爱),以致于暗暗发誓一定要出人头地逆袭雪耻。原因不得而知,不过从个性分析的角度看内向性格的人属抑郁质,他们更渴望被认同,因而对目标也有更持久的专注力。“专注力”可是而今社会一个人稀缺的能力啊!
而今的姜当老师,从事的是人们习惯性想象内向者不适合的“开口饭”工作,游刃有余。可见,人千万不要自我设限,只要刻意练习、大胆展示,没有什么是一定做不好的。
别人把前任的谁谁当敌手,我把其人当榜样。无他,祝福他们,同时也祝福我自己有个更美好的未来!
参考书目:《内向者沟通圣经》 [美] 珍妮弗·康维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