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对浪漫主义者的理想主义的反对。但他也包括了跟其克服同一时期的一个丹麦人的世界观。他就是著名童话故事作家安徒生。他对大自然种种不可思议的细微的事物也有很敏锐的观察力,比他早一百多年的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也看到了相同的事物。莱布尼茨对斯宾诺莎的理想主义哲学的反对,就像是奇克国对黑格尔的反对一般。
对黑格尔来说哲学归根结底是要认识宇宙的真理,其绝对精神的发展线为历史运动,在这运动中,人类知识绝对精神实现自己的工具。奇克果则相反,他要寻找的是自己生命的真理。他早年在日记中写道:我真正缺少的东西就是要在我内心弄清楚我要做什么事情,而不是我要知道什么事情(在做每一个行动之前须对之有所了解,这一点不在此列)。问题在于了解自己,认清上帝真正希望我做什么,问题在于找到一个对于我来说是确实的真理,找到一个我能够为他而生为他而死的观念。黑格尔哲学中是反思合理性而缺乏热情,但其刻骨认为“我们时代所缺乏的不是反省力而是热情。
黑格尔哲学特有的表达方式是把一切事物纳入他观点的逻辑体系中是概念自身的矛盾,推动逻辑体系的 发展。在奇克国看来,黑格尔把个人生存的具体性变成了概念的抽象性,黑格尔的真理是一般存在的真理,而不是个人生存的真理。但任何概念的体系都只是可能性而不是现实性,可能性能否实现不在于概念,而在于个人。个人做什么并没有赖于他理解什么,而是取决于他要什么。正如,乐维特深刻指出的,他的“个体性”完全不是个人,而是对世界的当代条件一个普遍反应。意志先于理性,这是奇克国与叔本华一致的地方。这种遗址也提醒我们现代哲学意识的一种明显转向。
黑格尔把人类存在理解为按照概念的理解发展的模式来进行,不仅在理论上是错误的在世界上等于取消了人自由选择的可能;这种选择才是人之为的标志。这种选择一定不是逻辑的活动,而只能是生命的活动。按照黑格尔的哲学,绝对精神发展到最后可以有一个全知的观点,但在奇特果看来,这只是幻想。因为人是有限的,永远也不可能达到全知的观点。
在即刻果看来,哲学主要关心个人和他的生活方式,而不是概念和概念化的知识。概念的逻辑推演,绝不可能把我个人种种非常普遍的东西——他的感情、特殊的思想、激情和气质等等。据此他也是信仰。这样奇克国就在传统的真信仰的真理。但哲学的真理也必须是还有个人承诺的真理。这种真理并没有像数字真理那样的逻辑必然性,相反,他是客观不确定性的,所以他是一种冒险。这种主观的真理不是决定对错的标准,而是决定我们行为的方向。他无关之事,而关系到我们的生命行为,这种哲学必须一个人为出发点,这不是这不是因为个人在现代开始觉醒了,而是恰恰是个人在线代谢与消失的危机和绝望中。只有重生人的生存,个人才不识,湮没在种种形式的合集或联合中,或消失在无尽的历史进行中。比起后来的存在主义哲学家奇特果的哲学好像更有资格称为个人生存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