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读了一本书叫不上班咖啡馆,有这么一个故事。
小明在互联网大厂工作。一天他一进到办公室就发现有情况,平时热闹的办公室,突然变的安静。经理室的门紧闭,HR跑出来打印文件。
可以想到接下来的剧情,公司开始裁员了,小明不幸也在裁员名单中。
傍晚从公司出来,他和同事到一家咖啡馆,聊白天裁员的事情。咖啡馆老板在旁边听到了,笑眯眯的问:“听说周围几个互联网大厂裁员,你们也被波及了?”
小明:“是啊,怎么了。”
“好事,好事,不是坏事。“
“我们被裁员了,你还说好事。“
老板说:“我是说,三十多岁遇到裁员,不是坏事。因为每个三十多岁的人,都需要转型。只不过有人主动,有人被动,但比一动不动好。“
听到老板这么说,小明来了兴趣,问为什么三十岁需要转型呢。
因为年龄不是价值,专业不是壁垒。
首先,工作上班的头几年,专业成长快,精力也足够,每年收入都有上升,让我们很容易认为收入和年龄会一起增长。但是过了30岁,专业成长放慢了,体力也下降了。
其次,美国心理学家雷蒙德把人的智力分为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流体智力包括记忆力、反应能力等。它们同样也是在30岁的时候达到顶峰,然后逐渐下降。
最后,一个人30岁之前单身,一人吃饱全家不饿,经济上无忧无虑。而30岁之后,有了家庭,同时上有老下有小,还要投入精力照顾家庭,这样原本不多的体力又要分出一部分,工作投入少了。
所以30-40岁的时候,体力下降,角色分散,经济压力上升。这就是很多人35岁危机的原因。也因此有不同国家对于大部分职业的统计,30-40岁就是一辈子收入的最高峰。
不过不要着急。
还有一种智力叫晶体智力,它是你对语言、社会、环境、常识的理解能力,这是一种软实力。这种智力会随着年龄逐渐增长,一直到75岁。
随着晶体智力的上升。你对行业、技术、组织、人的整体理解能力会持续上升。
软实力上升的另一个好处,就是人际网络的拓展。人际是一个持久的积累,没法省时间。人际网络的不断拓展,也会让你不断增值。
这也导致不同职业,黄金年龄不太一样,比如运动员,黄金年龄是18-24岁,公立医院的医生要40-50岁才达到收入巅峰。而在政治上,全球国家领导人普遍需要更高的年龄才能胜任。
所以如果体力,脑力,人际各自是一个股票30岁后的你会怎么投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