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日记之十六 :“教学评”目标一致,“学习力”方能达成

今天的共读篇目是《“托物言志”的教学评一致性》

我先来梳理一下本章节的相关内容。作者以《白杨礼赞》为例提谈了以下几点:

一、鉴赏课先要找出篇目的教学价值点(其实就是教学的核心目标)

本文“托物言志”手法的运用比较典型,可以作为核心目标进行单篇“鉴赏课”的教学。

二、教学评要具有一致性(重点)

“教学评”三者的一致性,是对课堂教学的正当要求。

“教”,基本问题是“教什么”。就是确定什么教学内容,所确定的教学内容的价值是什么。这是根据语文课程的性质以及文本的特质来决定的。“教什么”首先要符合语文学科课程的目标,同时要看特定文本能够挖掘出的教学内容是否具备(有别于别的文本的)独特性。

“学”,基本问题是“怎么学”。就是怎样才能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这是关键。

“评”,基本问题是“如何确定学生已经掌握所学内容”。“评”是对“教”与“学”的成效的检测,而检测需要合理的检测材料和科学的检测方法。

作者例举了《白杨礼赞》“托物言志”手法的“教学评”需具备的五个项目:

1.识别并提取文本材料中关于“物”的主要特征的描述;

2.对“物”的特征信息加以整合;

3.从文本语言中识别并提取关于“志”的表达;

4.找出“物”的特征与“志”的表达之间的映射关系;

5.理解这种映射关系得以成立的机制。

以上五个项目,是理解“托物言志”手法必须涉及的几个方面。要据此“教”,据此“学”,据此“评”。“教学评”均围绕这些主题任务展开才会达到一致性。

三、课型与教学设计的合理性

(一)“教”的课型:教学任务的聚焦问题

课型要纯粹,要集中突破核心目标。课例中的“预习检测”环节和“小练笔”环节难以体现“托物言志”这一核心目标,不符合“评价鉴赏课”课型特点,设计也就不合理。

(二)“学”的实效:让学生有真实的获得

教学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有收获。课堂上的学生活动不宜盲目,应在最有活动价值的地方安排学生活动。罗老师认为课例中的“小组合作学习”安排时机不合理,学生应该针对核心目标“托物言志”中“物”和“志”的映射关系进行合作讨论,这样学生的才能有真正的收获,审美素养才会得到提高。

梳理完以上内容,我认为罗晓晖老师所说的“教、学、评一致性”其实就是强调教学、学习和评价必须都指向教学目标,协调统一;三者要围绕教学目标来合理安排,落实教学实效。具体清晰的目标是“教、学、评”一致性的前提和灵魂。新课标下的“教学评一体化”强调教师教的、学生学的、师生评的都要统一于教学目标,关注核心素养的达成。这就需要我们在设计教学目标时要注重核心素养的渗透。把“评”伴随在“教”和“学”的过程中,让学习真正在学生身上发生。当然所有的安排设计还要符合所上课的课型特点。

其实不止是罗老师在本章节举例的“评价鉴赏课”需要如此,其他课型也同样需要做到“教学评一致性”,这样我们的语文课才会由“教师中心”“学生中心”成为“学习中心”!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