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家庭教育成为当下热议的话题之一时,那么衍生出的谈论视角就变得更加多维不一。
前几天看了综艺《婆婆和妈妈》这个节目中,提到这样的一个话题,好的家庭教育要不要给孩子花钱。
反方程莎莎的观点是,不同意家长给孩子报很多的补习班。她提出异议,补习班、培训班真的是孩子兴趣方面的热爱吗?
尽管她后面没有长篇大论的解释,但我依旧可以尝试着理解她这句话的涵义。
也许她认为兴趣的热爱,才会唤来孩子真正的热情,还有对兴趣的持之以恒,还有不惧困难的毅力等。
对于她的观点提问我很是赞同。我见到过太多的家长在给孩子报培训班时,都会解释为,我认为这个挺好。
“学舞蹈多好啊,可以塑形锻炼气质;弹钢琴可以培养专注力;架子鼓多帅多有范儿;学书法练得一手好字,老师会偏爱;播音主持可以培养孩子的自信……”
是不是好处多多呢,还有的会说,到了一定年龄,别家孩子都学,自家孩子不学个所谓培养“兴趣”的项目,仿佛对不起孩子……
但我唯独没听到一个是说,因为是自家孩子喜欢的,所以父母选择报名的,足以看出现在做父母的在教育子女上面是多么的“卖力”。
前段时间,我的一位朋友在微信里哭诉,说是不到一个月时间,居然给自家的两个宝贝儿花了近4万的培训费。
经营近十年淘宝店的她,居然要一边没黑没夜的做淘宝,一边要找另一份工作,来支撑她家孩子今后源源不断的培训费用。
由于我朋友的店是主做孕婴产品的,但她跟我提及,自从疫情前一年,销量就明显下滑,与她同期的老店同样的竞品也没好到哪去。
随着全国生育率的直线下降,她家淘宝店的生意也大如以前。因此一下子支出这么多的费用,对她来说,也是被割的肉疼,透过屏幕我都能感受到她的焦虑感爆棚。
然而这才是个开始,由于她家大宝学习成绩不好,被老师点名要求艺考。思来想去的朋友认为只有美术这门,大宝还是相对能够接受些。于是两个月的美术培训课就近3万。不得不说被培训是个烧钱的行为。
看到大宝的”学以致此”,又联想到二宝刚上小学一年级,朋友就连招呼都没打,又给孩子报了主持与书法。
她给我的解释真的是会让我破涕为笑,理由是害怕二宝也像大宝那样,以不备之须,选择性更多。
精神分析曾奇峰老师曾说过,父母潜意识投射孩子是什么样的,孩子就会自动认同自己是什么样的人,过度的担心就是诅咒孩子。
朋友为孩子学习不好以后,可谓是做足了充足的打算。
尽管我从侧面沟通过孩子,妈妈给他们报课的想法,他们居然说妈妈喜欢就学呗。完全看不到孩子的一点儿热爱之情。
尽管正方张萌也强调,很多时候我们无法保证我们一直能够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也无法保证每一份工作都是自己热爱的,因此也要保证孩子,从小也要学会面对自己不喜欢的事情和不感兴趣的。
我真想说萌萌在某些方面也是焦虑的,她认为成年人做的不喜欢的事情还坚持去做,其实背后的动力还是蛮复杂的,可不是单单一句生活所迫就能被解说的。
谁知道你是不是在小时候被“虐”惯的经历,让你强迫性重复那种折磨呢?如果一份工作你不喜爱,还要坚持去做,除了你没说出自己想要得到的“好处”之外,还有的就是你在重复着你早年的痛苦经历。
心理学上有句话说的好,熟悉的才是安全的。每个人都拼命寻找着与自己早年熟悉的经历。
这可以说,这是我们成年父母的早年议题,但要强加在孩子身上,还要合理化这种认知,让自己受过的苦还潜意识的让孩子来过一遍,谁也不能保证孩子就能活成你的样子,所以何必要让孩子去面对不需要面对的父母的焦虑呢?
也许因为父母过往不当经验的“加持”,孩子被残害的概率被大大提高了。尤其是越来越成长起来的下一代娃们,在追求自我的路上还如此的执着,被伤害的越深,可能治愈的时间就会越长。
张萌谈及自己3岁学钢琴被打经历时,她依旧感谢父母培养了她的专注,那夜深人静的时候,有没有尝试问问自己专注的背后感受,究竟是平静、喜悦、美好、愉悦?还是焦虑、悲伤和恐惧呢?这个具有深层品味意义。
所以一个人的成长是离不开教育的,无论是来源于书本知识,还是来源于生活环境,还是快速发展的社会大环境。我们每一个人都被教育其中。
那么我们的家庭教育真的是需要花钱报培训班,买各种昂贵的玩具?或者是不太专业的全脑课……?
何谓家庭教育?我想一定是建立在爱这个孩子本身的基础上,家庭建立的有效关系链接方式之一。
张萌说黄圣依拼命的给孩子挣补习班的费用,是因为她自己计算了自己花时间反而会花出更多的时间和代价。
那么我想说这不是建立在这个孩子本身的了解基础上做出的选择。孩子真正要的什么,当父母的都不想真正看到,那还谈什么教育呢…
我听到网络上说过这样一句话,叫做抱起孩子就养不起这个家,养起这个家,又抱不起这个孩子。好像在传递一种无法整合的对立面。
那么我想说,那是在你该抱起孩子的时候,你拼命的看似赚钱养家,而孩子再疯狂以缺爱的名义让你养TA时,你才发现赚钱养家也不足以让TA去花。
好的家庭教育一定是建立在有爱的基础上的,去愿意发现做为孩子整体独立人到底要啥。
而不是在该陪TA的年纪,你大投金钱在早教、全脑的培训机构里。
小时候孩子要的真的不多,一个温暖的抱抱,一个静默的守候,一个温柔的香吻,一个在TA害怕、犯错时的理解与接纳……
这些都是用钱买不来的,我倒是看到有很多培训机构在培“训”父母这些能力。换个角度说,冒似也需要花钱来买,对于很多不具备给予孩子真正爱的能力的父母来说。
那么问题就来了,父母有那个时间与精力吗?就如张萌所说,就算是学习,学的好还可以,学的不好还会有压力。
我想补充她后面的话题,与其这样,还不如把孩子送到“专业”人士那去,即节省了自己陪伴孩子的时间与精力,还节省了自己需要感受做真正父母的压力。还从意识层面上告诉外面的别人,‘看,我们做父母的都把TA们送到专业人士那儿去了,至于造化要看孩子自己’。
那么孩子的真正的快乐你又参与几何呢?是TA拿奖时的喜悦吗?还是培训班老师赞许的眼神……殊不知这都是孩子害怕父母丟弃TA们,看不到TA们的,一种迎合式的拼命努力。
当然父母不仅是只着眼于让孩子快乐,还要有给TA不快乐时疏解的能力。
其实成年人世界的工作,最早源于自己儿童时期玩耍中体验而来,其实玩儿并没有什么坏处,反而是生活的一种大艺术。
当然,我们父母也需要给孩子创造自己选择自己热爱事项的机会,该花钱的也决不手软,但这些事项也建立在与孩子的充分交流和探讨之上,这样的花钱,才不是为了弥补孩子缺爱或增加技能的满足父母的初衷。
最后我想说,张萌说当孩子发现自己没有一点才艺TA会快乐吗?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没有才艺就被定义为不快乐,那么家庭教育在哪里呢?快乐的途径有着太多太多,非要把一方面的不具备当作全部的快乐,那么不学习才艺时,好像也不会太快乐呦。
太把学习才艺才能获取什么,当做一种宣教的资本,本身就传递着父母被束缚的不快乐,孩子同样也能感受到。
如果说,非要谈论好的教育要不要花钱之说,那么我希望父母在给予孩子爱的基础上,能够觉察到花钱背后的真正用义。
比如一次花钱的陪伴式旅行,抑或是环保型登山,或者有意义的一场家庭电影……这都是一次教育的机会。
父母为什么耗费那么多的银两,用在与孩子并没有爱的链接的培训人身上呢?更何况还要接触一些没有生命的过早的“死”知识。父母的用意究竟如何,值得我们深思。
当孩子的早年经历被充分体验绽放,TA们自然在无生命的知识面前,创造出属于TA们独特的生生不息的教育。
所以好的家庭教育与花不花钱并不形成尖锐的对利,而是一种多重复杂关系的汇聚,愿我们做家长的,可以从爱的视角出发,去理清你与孩子,孩子教育与钱的关系。
【无戒学堂日更第二天】